趨勢科技發現有個提供號稱可增加Instagram粉絲服務的網站,不過和之前的攻擊不同,這些網站需要付費,金額根據你所想要的粉絲數量而定。

圖一、Instagram粉絲價目表
儘管這網站使用大量的Instagram標誌,但它和這服務沒有關係。它提供一個訂購表格來要求使用者姓名、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號碼和付費資訊。即使你試著用假帳號來填這表格,它還是會接受任何使用者所輸入的資訊。它甚至提供關於網站本身的資訊,還有常見問答網頁。
圖二、關於網頁
我在無意間關注了我朋友十歲大女兒的Instagram帳號,我原本以為那是我朋友的帳號,只是貼了許多她女兒 – Ashley的照片。我根本沒想到一個十歲的小孩會用大人用的照片分享應用程式。真是大錯特錯。趁著這個機會去查看一下Ashley和她的朋友。接著我用了主題標籤 – #wishIdidnotjustreadthat。
這個年輕女孩和她的朋友們做出太多的過度分享,包括她們所喜歡的男孩子,最喜歡的顏色,她們最好的朋友,跟一大堆自己的照片。不過更值得擔心的是公開地分享她們的手機號碼,學校名稱,可以讓人看到地址的住家外頭照片,還有更多更多。
美國網路霸凌研究中心指出,有20%到25%的美國孩子被霸凌
對於網路上的壞人來說,更加容易去找到這些女孩了。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去瀏覽他們的照片,找到她們的所在位置。一想到可能會發生的事就讓我對她們的安全感到憂心起來…
經過五分鐘的「偷窺」後,我發現有個Ashley的同學是需要幫助的,她哭訴著日子有多難過和沒有人懂她,尤其是她的父母,她有多沮喪和孤獨,以及她每天是如何被欺負的。幸運的是,她的貼文後有幾十篇留言支持她,來自她的朋友或「關注者」。不過這女孩也不是特例,根據美國網路霸凌研究中心指出,有20%到25%的美國孩子被霸凌。
我瘋狂地搜尋這被霸凌女孩最近的貼文,看看她是否沒事。她看起來似乎都很好……以現在來說。這會是遺言嗎?需要協助的哭訴?或只是青少年的煩惱,她像是日記一樣的使用Instagram,記錄這年齡層的青少年都會有的短暫的過多情感? 繼續閱讀
在網路上可以輕易地搜尋到駕照,身分證,信用卡等照片,中外皆然,尤其是初次拿到駕照的朋友,總是迫不及待地拍照上傳,現在社交網站與智慧型手機大受歡迎,可以隨時拍照隨時上傳,更使得這個不經意的動作充滿個資外洩的危險性。
現在網路犯罪分子可能不再需要利用資料竊取木馬來取得使用者資料了,因為很多青少年者已經主動幫歹徒鋪好路了,他們將自己的身分證明和信用卡照片貼到Facebook、 Twitter和 Instagram上。
有好幾個年輕人(甚至是成年人)在Twitter上發布他們信用卡的照片,在 Instagram上也看到了一大堆這類照片。一些使用者甚至將自己的駕照上傳,渾然不覺已經將自己完整姓名、家庭住址等敏感資料攤在眾目睽睽之下。
只要在社群網站上做個簡單的搜尋,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這些文件。甚至還有一個特別的 Twitter 帳戶和列表(稱為NeedADebitCard)讓使用者發表自己的信用卡在這些平台上。
可悲的是,這趨勢並不僅侷限於Twitter和Instagram等網站。利用Google圖片搜尋,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一大堆這種照片。
面對大量會張貼敏感資料的粗心者令人感到驚訝和擔心。大部分張貼駕照或信用卡的人,大約是十六歲到十八歲,還太年輕而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根據觀察美國青少年喜歡貼出自己的駕照,亞洲年輕人則喜歡貼出自己的護照和身分證照片。
身份竊取一直是個安全問題,而發表這種照片的趨勢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試想一下:網路犯罪份子只要做個簡單的搜尋,就可以得到大量的敏感資料,他們可以用來買東西、進行交易和掩蓋自己的踪跡等。另個危險是,這樣的行為也將自己暴露給跟蹤狂、性變態和其他網路上的有心人士。
更重要的是,這些貼文不僅侷限在特定的社群網站上。由於交叉貼文,將照片上傳到Instagram的使用者,同時也將一樣的資訊分享到他們的Facebook、Twitter、Flickr和Tumblr帳號上。
但為什麼這些年輕的網路使用者要貼出這些照片?可能是為了想要顯示自己的威風、社會地位和在同儕內被認為「酷」。但不管是何原因,這些過度分享都將使用者送到網路犯罪份子或惡霸面前。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該意識到自己在網上分享了什麼。他們可能會認為秀出這些資訊很「有型」、「潮」、「炫」或「時髦」。但實際上,真正的「有型」是如何聰明地在網路上分享。
想知道一些可以跟孩子們談談,幫助他們了解分享資料風險等的小秘訣,請參考Lynette Owens的「這是個分享的時節,如何透過手機聰明的分享」。
@原文出處:The Dangers of Posting Credit Cards, IDs on Instagram and Twitter作者:Loucif Kharouni(資深威脅研究員)
作者:趨勢科技資深資安顧問Rik Ferguson
Instagram使用者因為那些利用這照片分享平台所增加的垃圾訊息數量而變得更加沮喪,而在今天決定採取行動。
前些日子Instagram使用者們透過主題標籤(hashtag) – #OneDayWithoutSpam來要求將他們的個人檔案設定變更為「私人」,許多帳號張貼抗議標語,可被看見的個人檔案數量已經下降。
垃圾郵件(SPAM)發送者和網路詐騙者已經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流行的社群媒體平台上,這不僅僅是指Facebook。Pinterest已經遭受類似攻擊一陣子了。而看來在Instagram上的假個人檔案、主題標籤和垃圾評論的數量已經到達使用者不得不採取行動的臨界點了。
一個Instagram使用者告訴我:「我每天大約要刪除十到十五的垃圾訊息帳號 – 最糟糕的是上個禮拜,一天內刪除四十個。我也必須去禁止這些帳號在我或其他人在我的Feed所張貼的東西留評論或按讚等。有時,這些垃圾訊息機器人會停止關注我所關注的人,改將自己的Feed加入我關注的人。這真的是非常的惱人。我知道有許多很棒的攝影師因為垃圾訊息離開Instagram到其他網站去,因為這問題而摧毀這個很棒的平台是件可恥的事情!」 繼續閱讀
趨勢科技 資安專家 Rik Ferguson刪除了他在Instagram的每一張照片,並且關閉了帳號。為什麼?請看他的文章
Instagram的用戶也都是傻蛋?
作者:趨勢科技資安專家Rik Ferguson
更新於十二月十九日: Instagram的聯合創辦人Kevin Systrom 在本文發表後發表了一篇聲明,承諾將改寫不合理的政策。原本的文章如下:
在短短兩年多前,二〇一〇年的五月,Mark Zuckerberg被指說稱呼他一開始的幾千名使用者是傻蛋,所以才會這麼信任他。而看來這家公司內的某人,也期待那些最近被收購的 Instagram使用者們是一樣的傻蛋。
Instagram宣布改變其隱私權政策和使用條款協議,讓他們自己有權利去分享使用者在任何目的下所公開發表的任何照片。Instagram可以有權力去從出售這些照片中獲利,而且很清楚的說明原本的擁有者將不會有任何補償。他們更進一步說明,他們對於你所提供的任何內容都沒有保密義務。
該協議說明Instagram將會有;
「非獨家、全額以及免版稅的全球有限許可,去使用、修改、刪除、添加、公開演出、公開展示、複製和翻譯該內容,包括在任何媒體頻道,以任意媒體形式,不受限制的散播部分或全部的網站內容」
在原本的使用條款中,此段的結尾是「除了沒有公開分享(私人)的內容,不會被散播到Instagram服務之外。」但這句話已經不存在了……
他們還聲稱有更進一步的權利……
「你同意其他企業或團體可以付費去展示你的使用者名稱、喜好、照片(跟所有相關資料)和你所做的動作,以和付費、贊助內容或促銷配合,而不需對你作出任何補償。」
為了確保這條款包含使用該服務的未成年人,也提出對未成年人的告知如下:
「如果你未滿十八歲,或小於任何適用的法定年齡,代表你的父母或法定監護人中至少有一個也同意此一規定」
最後,為防你沒有得到重點(我想強調的事情):
「Instagram對你所有的內容都沒有保密義務,Instagram也不會對任何你所提供的內容被使用或披露負任何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