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智慧家庭的到來:物聯網 (IoT) 的普及與安全責任

將來有一天,一切開關按鍵都將消失。人們再也不需透過遙控器來轉台,或者透過開關來關燈。這些裝置都將按照其設計的功能自動運作,完全不需使用者操作:不需拍手、不需語音指令、也不需在空中畫手勢。它們將擁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因此不需人為介入。這將是無可避免、非常接近、且非常真實的未來。智慧科技已經來臨,而且只會越來越聰明。

iot1

人們在討論這些科技及物聯網 (IoT) 時通常會以這些裝置和基礎架構是否自動化來作為它是否「智慧」的標準,但其實光自動化還不算。

首先,任何歸類在物聯網之下的裝置都必須超越其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它必須要能像個人電腦一樣接收、處理、傳送數位資訊。要達到這點,它必須具備第二項條件,那就是:連線能力。裝置必須能夠連上網際網路,甚至要能和附近的其他智慧裝置溝通。

比方說,智慧家庭中的自動化窗簾會在日出時自動打開,此時將觸動室內的智慧型燈泡自動熄滅。這樣的連動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讓室內明亮,而且可以節省能源。另一個裝置之間彼此溝通的例子是,每當電話鈴聲響起時,智慧型電視就自動調低音量,讓使用者更容易聽到電話鈴聲。

 

自動化與連線能力既是物聯網的動力,也是阻力。

家庭物聯網必將崛起

物聯網的發展已停滯多年,因為使用者發現智慧型裝置並不實用。而且這些獨特的裝置生產成本很高,因此價格居高不下。幾年前,它們可說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而且,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適當的基礎建設讓人人都能連上網際網路。因此,早期的採用者皆是科技狂熱者,而且要負擔得起物聯網裝置,又要位於能夠發揮這類裝置效益的地區。

然而,物換星移,市場的風向早已轉變。現在,人們對智慧型裝置開始趨之若鶩,一方面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一方面也為了追求個人的生活享受。這一點,業界早已留意。

市場的風向早已轉變。現在,人們對智慧型裝置開始趨之若鶩,一方面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一方面也為了追求個人的生活享受。這一點,業界早已留意。

 

那些市值動輒數十億的美國矽谷科技公司,競相追逐創新,因此推出各式各樣的物聯網裝置供大眾選擇。所有企業,不論規模大小,只要是漠視這股趨勢變化者,終將被市場所遺忘。這令人聯想到當年的手機巨擘正是因為未能抓住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趨勢,最後消失在地平線上。

2018 年,全球將有超過十億個連網裝置

市場研究顧問機構 Gartner 甚至預言,至 2018 年,全球將有超過十億個連網裝置,而這數字還只包括智慧家庭而已。另外十億個裝置預料將出現在智慧商業建築,其餘的十億個裝置則將分布各種不同產業,如:醫療、交通運輸以及其他推動智慧城市運作的產業。

日本德國兩個國家的都會區都已開始擁抱智慧型家庭浪潮。在這些地區,物聯網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日常必需品。

在通勤量極大的日本大都會地區,通勤族可藉由家庭自動化來善用通勤的時間並節省能源。例如,配備智慧廚房家電的公寓可在主人踏入公寓門口的同時已準備好美味的料理。

在老年人口龐大的德國,許多人都選擇配戴健康監視器。當發生緊急狀況時 (如心臟病發),裝置就能自動呼叫緊急救援。因此,這類監視器確實可以救人一命。

負起家庭物聯網的安全責任

家庭物聯網的普及終將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然而,缺乏統一的監理機構來制定這些裝置的功能與安全規範,長期下來將衍生許多安全問題。

那麼,問題是:誰應負起物聯網的安全責任。

 

物聯網的版圖正在不斷演變。隨著物聯網走出家庭、進入城市,使用者的主導權將大為削弱。

 

是不是該由物聯網的使用者來承擔?就目前而言,答案似乎如此。因為,使用者能自由選擇要在家中導入哪些裝置。他們可以在家中安裝一套智慧型家庭娛樂系統,並完全掌握每次使用時裝置會將哪些資訊傳送給廠商。使用者永遠必須在個人的隱私和安全、以及生活的舒適與滿意之間做出取捨。

但物聯網的版圖正在不斷演變。隨著物聯網走出家庭、進入城市,使用者的主導權將大為削弱。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新的智慧型公寓已經開始配備物聯網裝置,如:監視保全攝影機或緊急情況感應器。這些公寓的住戶將被迫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監視。想像一下,假使未來所有新蓋的大樓,不論公家或私人住宅,都必須安裝這些物聯網裝置會是什麼情況。

一旦智慧科技廣泛應用在公共建築或交通工具,使用者將完全無法掌握自己的隱私和個人安全。如此一來,安全的重擔將從使用者移轉到物聯網裝置的生產者。那麼,廠商應該先預見哪些危險才能保護其使用者和其企業本身,防範可能發生的災難?

我們將在本部落格繼續探討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原文出處:Securing Smart H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