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該成為孩子 FB 或 IG「好友」嗎?

趨勢科技兒童與家庭網路安全 (ISKF) 團隊近來十分忙碌。我們在學校的外展工作發展越來越順利。透過這些工作,我們很幸運有機會幫助許多父母和孩子,分享關於正面、安全且負責任地使用科技的專業知識。過去十年來我們每年都幫助了上千人,也在這些經驗中瞭解到一些新事物。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9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82.7%)兒少擁有自己專屬的手機,台灣孩子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竟然只有10.1歲,近九成(87.0%)的兒少有社群軟體帳號,平均每個孩子擁有3.8個社群軟體帳號。

在我們的活動中,父母會分享自己對於孩子安全及健康的關注,也會談到對於沉迷網路、過度分享、霸凌等問題的擔憂,這些問題似乎隨處可見。其實近年來,在面對網路問題以及解決方法時,父母的參與及普遍知識都有所提升,但仍表示自己感到能力不足,無法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不過孩子有需要時仍非常希望立即向父母尋求線上協助)。

到底要不要跟孩子加好友呢?

父母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網路上與孩子互動,甚至問題在於是否該以這種方式與孩子互動。為了幫助父母瞭解這個領域,我們在 Twitter 上展開調查,使用了 #AskAStupidQuestionDay 這個主題標籤。有時父母在對自己關注的主題提問時會感到不好意思 (孩子面對同樣情形也是如此),怕自己顯得很笨或搞不清楚狀況,但錯誤資訊和糟糕的做法最容易在缺乏知識的狀況下發生。事實上,當我們討論的是孩子的健康,就沒有什麼問題是蠢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請父母從一份問題清單中選出最想知道的問題,得票最多的就是父母是否該在社群媒體上將孩子加為「好友」。畢竟你們本來就會在現實世界中對話,那怎麼不乾脆在 Facebook、Instagram 等你們都在使用的社群網站上偶爾打個招呼呢?

與孩子在社群媒體上成為好友確實有好有壞

正面的考量是,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選擇在網路上與哪些人互動,並讓他們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控制權。若將帳號設為隱私,他們不只能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夠決定誰能看到自己的貼文,並決定自己的社群網路中有哪些人。理想的狀況是,這些人都是他們認識且信任的人 (希望您也在這些人之中!)當然,參與孩子的社群網路表示您可以看到他們的貼文,在底下留言,可以知道他們在網路上與哪些人互動,也有機會與他們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對部分孩子來說,只要拿捏好界線,在網路上加父母為好友並不是什麼問題。但父母必須瞭解,這並不代表您就能知道孩子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包括孩子在內,其實所有人都可以選擇與更小的群體分享資訊 (甚至可以用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直接私訊給某個人),但加好友確實是一種互動的方式。


父母會想保留自己的界線,孩子也是

反過來看,有些人認為要孩子在社群媒體上加自己為好友,幾乎就等同於侵犯孩子的隱私。許多我曾面談過的父母其實都是想監控孩子使用網路的情形,但不願意被當作是在窺探隱私。若您不會在孩子和朋友講電話時偷聽,又怎麼會想監控他們在網路上的對話呢?

孩子可能會為了區隔家人和朋友,而選擇管理多個帳號,但這並未完全否定加孩子為朋友的目的,您還是可以藉此展現網路公民的好榜樣,並透過他們認為重要的方式來進行互動。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 (父母亦然) 會因為相處的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言行舉止。說到底,父母也會想保留自己的界線。您可能會想自由分享某些事物,或者有些朋友分享的內容並不適合讓孩子和他們的朋友看到。

與孩子更密切互動,只需要比按讚多點努力

 


孩子確實需要自己的隱私 (也會加以保護),但他們還是需要協助,才能以負責的態度運用社群媒體。所以,到底要不要加好友呢?跟許多其他情況相同,兩者都可以是答案。只要先訂好雙方都接受的原則,當然就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將孩子加為好友。但如果事實上是要把 Facebook 之類的社群媒體當成監視工具,那就不應該了。一位家長認為理想的做法是偶爾確認一下情況就好,就像孩子和朋友在家裡開派對時您會做的事情一樣;也就是偶爾到門口探個頭,確保一切正常,但絕不是待在沙發上聊個沒完。


與孩子在網路空間建立連結,對你們雙方來說可能成為良好的經驗,但這絕不是萬靈丹。務必在網路以外的世界尋找更密切互動的機會,把房門開著,一有需要他們就知道可以找你談談;花時間瞭解他們的興趣,聽他們說話並加以尊重。您不需要透過社群媒體來表示關心,大可親口表達出來,只需要比滑手機按個愛心多點努力,您就能夠做到。

來源: Staying safe online: should you “friend” your kids on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