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葫蘆裡賣什麼膏藥?

所謂的假新聞最近出現在許多圈子,包括政府、新聞和網路安全產業,但這個概念早在過去一年之前就已出現。蓄意的誤導性散播資料一直是這幾年的通訊關鍵,尤其是在政治或經濟混亂時期。技術持續演進,惡意人士用來散播這類不實資訊的策略也不斷升級。

但這些惡行究竟如何在現行技術環境下被煽動?假新聞整體來說會對個人及企業帶來哪些風險?這個概念目前在全球受到高度矚目,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假新聞葫蘆裡賣什麼膏藥。

Facebook 出現前的假新聞

一提到「假新聞」,大家腦中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社交媒體上的貼文和文章連結,這些文章用意在於煽動特定觀點,試圖激起使用者間的對話,無論其中所含的資訊正確與否。但根據趨勢科技在其具前瞻性的威脅研究白皮書「假新聞製造機:鼓吹者如何利用網際網路來操縱大眾」(The Fake News Machine: How Propagandists Abuse the Internet and Manipulate the Public) 中所述,設計用來誤導大眾的出版品早在社交媒體出現前便已在外流通。

趨勢科技研究員指出:「網際網路不過是另一種更新型態用來散播的通訊技術。這個途徑讓少數人得以影響並操縱大眾的看法。此外,社交媒體所創造的針對性與群眾動力,讓想法無論真實與否都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散佈。」

炒假新聞的三大要素:

 Fake news succeeds via three core pillars.

 

假新聞因這三大要素竄起。

只不過,社交媒體僅是其中一塊拼圖。假新聞要成功傳達給讀者,讓大眾的看法轉彎,共需要三項要素:

  • 動機透過偏頗論點炒作,洗腦大眾:假新聞的出現一定有特定的目的,像是改變讀者的看法,讓大眾往假新聞所要的方向轉彎。根據趨勢科技指出,這類的用意通常透過偏頗論點來炒作,包括憑空出現的詳細資料,單純是為了吸引讀者目光而編造。
  • 散播服務收費散播服務能操縱留言,保證互動程度:社交媒體雖然成為散佈不實資訊的最佳平台,但卻不是唯一的途徑。社交媒體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更多合法的宣傳方式。為了填補此空隙,出現了灰色市場服務,使假新聞獲得更好的宣傳方式,散佈給更多的讀者。按照研究員的解釋,這些服務通常收取特定金額,以交換社交媒體上一定次數的作為或操縱動作。有些機器人甚至能保證與真人達到一定程度的互動。除了傳播,有些服務甚至自己也製作假新聞,並且操縱文章底下的留言。如此一來,不實資訊將延伸到假新聞的內容之外,透過「新聞」的後續討論來誤導讀者。
  • 社交媒體社交媒體成為假新聞的散佈平台:社交媒體成為假新聞的散佈平台,讓發佈者能快速輕易地與為數眾多的讀者連結。如趨勢科技所指出,上述的散播服務是將假新聞散佈給讀者的關鍵。

趨勢科技指出:「社交媒體與網際網路上的 [假新聞] 要靠三項不同的要素才能成功散佈,我們稱之為炒假新聞的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會使假新聞難以或甚至無法散佈。」

深入探究:驅使動機

在利用線上服務透過社交媒體和其他高吸睛度平台散佈假新聞之前,發佈者一定有一個特定的動機來驅使他們這麼做。哪些因素可炒作假新聞?讓我們來看看:

  • 政治動機政治動機是假新聞最主要的幕後推手:就現況來說,政治動機可說是目前假新聞最主要的幕後推手。這些文章特別創作用來改變個人的政治觀點,要帶起特定的政治議題風向,無論這些議題是否具有爭議性。
  • 獲利導向站廣告為獲利來源:假新聞也可能為獲利導向,通常透過廣告方式將流量轉到散佈不實資訊的網站。Infowars.com 為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這個網站以發佈陰謀論細節聞名。Infowars.com 網站擁有非常高的點閱次數和總造訪人次,知名度與芝加哥論壇報不相上下,因此網站上的廣告為其帶來相當大的獲利。
  • 誤導大眾對名人觀點以資料外洩詆毀人格:假新聞也能用來誤導大眾對某位知名人士或政治人物的觀點。這類的假新聞也會與某些政治動機重疊,像是 2016 年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電子郵件外洩事件。根據趨勢科技指出,資料外洩由於太過嚴重,有多位黨員甚至引咎辭職。

趨勢科技表示:「政治人物的電子郵件和其他機密文件外洩,是讓政治人物遭大眾唾棄的相當有效做法。」

真實世界的假新聞:金融市場個案研究

「誤導與不實資訊確實可能對市場造成深遠的影響。」

假新聞的影響就現況來說極為深遠,對政治圈的衝擊尤其顯著,不實資訊甚至可能影響所有垂直產業,像最近金融服務業發生的事件便是其中一例。

《商業內幕》投稿人 Chris Versace 舉例指出,有一位作家用數個假名在股市內情網站上發佈文章。雖然網站本身也是透過一群投稿人來針對特定股票進行研究和分析,但仍可能出現誤導和不實資訊,因而對市場造成深遠的影響。

Versace 表示:「這當中的風險在於,投稿人可能趁機操作多頭或空頭,為自己或客戶獲利。」

減緩假新聞的衝擊

整體而言,發佈並流通明顯用意在於誤導讀者的不實資訊,可能對任何圈子的組織造成傷害。所幸主管機關和其他官員正採取行動,有助於減緩這些不實內容的影響力。社交網路和 Google 之類的網站也合作開發新功能,協助讀者端正視聽。

但是,這個責任不只在於發佈文章的平台,每位讀者也應該採取行動來辨識假新聞,包括找出假新聞的特性,像是騙取點擊率的標題、可疑的網域名稱、未標示發佈者姓名或日期,或沒標註引用來源等。

假新聞對讀者和企業都造成不小的問題,但並非無法遏止。若要瞭解詳細資訊,請參閱趨勢科技具前瞻性的威脅研究白皮書

@原文來源:The Inner Workings of Fak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