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隱私權】如何防止個資遭未經授權濫用?

在日益聯網的數位世界裡,資料隱私權已成為人們擔心的一項重要問題,它不但關乎個人,也關乎整個社會的生活。隨著我們在網路上分享的個人資訊越來越多,防止這類資料遭到未經授權的存取和濫用,已經變成一項最重要的工作。

何謂資料隱私權?


資料隱私權指的是個人資訊的保護以及人們掌控其資料如何被蒐集和運用的權利,包括保護一些敏感的資料,例如:姓名、住址、金融資訊,以及個人身分識別資訊 (PII)。

在數位時代,我們絕大多數的資訊都是以電子方式處理和儲存,因此資料隱私權已成為維護安全和信任的一項關鍵要素。凡是會蒐集和處理個人資料的企業和機構,都必須遵守一些道德與法律規範來確保這些資訊的私密性以及使用的正當性。

資料隱私權與資料安全

儘管這兩個詞經常被人互用,但事實上它們指的卻是兩件不同的事:

  • 資料隱私權:資料隱私權指的是確保個人對自己的資訊擁有掌控的權利,可決定資訊如何被蒐集、使用及分享。
  • 資料安全:資料安全是指建置一些措施來保護資料不會遭到未經授權的存取、揭露及修改。

企業運用個人資料的八種主要方式


以下是企業運用個人資料的八種主要方式:

繼續閱讀

資料外洩事件常見的 「Data breach 」和 「Data leak 」是同義詞嗎?

在資料至上的數位時代,「資料外洩(Data Breach)」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術語了,個人、企業、政府都可能受到資料外洩的影響,但什麼是資料外洩?你該擔心資料外洩嗎?

資料外洩(Data Breach vs. Data Leak)


雖然 Data Breach 和 Data Leak 這兩個英文術語經常被交替用在資料外洩事件上,但還是有所不同。Data Breach是指在未經使用者同意下,未經授權的人能夠存取機密、敏感或受保護的資訊。而 Data Leak 是由於設定不當或人為錯誤所導致的資料不小心外洩。

繼續閱讀

四種人容易成為身份盜竊目標

你可能和大多數人一樣會擔心身份盜竊這潛在威脅。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資料顯示,他們的IdentityTheft.gov網站光是在2022年就收到110萬份的身份盜竊事件報吿,所以會擔心是很正常的。請繼續閱讀來了解更多關於身份盜竊的資訊,以及該如何避免成為下一位受害者。

什麼是身份盜竊(Identity Theft)?


身份盜竊是使用他人的個人資訊(如姓名、身分證號碼、信用卡資訊或其他機密資料)來進行欺詐性活動的行為。這包括了未經授權存取銀行帳戶、信用卡詐騙、建立偽造身份或是用受害者的名義來取得貸款。對受害者來說,身份盜竊往往會帶來極大的痛苦,造成財務或情感上的傷害,而且想要恢復和取回被盜身份也是相當的困難。

繼續閱讀

什麼是暗網監控以及它如何運作?

身份竊盜和詐騙的報告在過去的十年間大幅增加,這也讓消費者和員工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與此同時,這類型犯罪的主要活動場所,也就是黑暗網路(Dark Web,簡稱暗網),正默默地潛藏在網路深處。考慮到這些,我們想要探討一種讀者們可能已經看過網路安全公司在宣傳的服務:暗網監控。想知道這是什麼嗎?請繼續閱讀下面的介紹。

什麼是暗網(Dark Web)?


暗網是網際網路的隱藏部分。它佔大約全部網路內容的5%,屬於更大範圍深層網路的一部分,深層網路則佔據網際網路的90%。只能透過特定瀏覽器訪問的暗網有著許多需要特定授權才能進入的網站。因為Tor(The Onion Router的縮寫)瀏覽器等加密軟體的幫忙,讓暗網提供使用者無與倫比的匿名性。與表層網路不同,暗網不使用Google或Bing等搜尋引擎可取得的資訊;相對地,它利用來自各種來源的內容:論壇、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和公司資料庫。這些特性使得暗網成為犯罪分子進行商業活動的誘人場所。

繼續閱讀

540萬Twitter外洩用戶個資,已出現在駭客論壇,立即檢查你的個資是否遭到洩漏

推特(Twitter)於今年8 月對外承認 540 萬個帳號遭外洩,包含用戶電話號碼與電子郵件等資訊,被放在駭客論壇以 3 萬美元的價碼打包出售。最新消息指出,這540萬筆的使用者記錄(包含資料)已經被免費分享在駭客論壇上。

Twitter在八月時披露了可以在登錄頁面輸入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地址來獲取相關 Twitter 帳號資訊的漏洞。此API漏洞讓駭客收集了540萬筆使用者私人資料。Restore Privacy在2022年一月最早揭露報導該漏洞可用來收集資料,透過漏洞懸賞平臺 HackerOne向 Twitter 披露。HackerOne成員 – Zhirinovsky對其描述如下:

「這個漏洞可以讓任何人在沒有經過身份驗證的情況下透過提交電話號碼/電子郵件來獲取任何使用者的Twitter ID(這幾乎等於取得帳號的使用者名稱),即便使用者在隱私權設定中禁止了此動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