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長的雲端隨筆 > 敵人是誰…

Eva

在飛往巴塞隆納參加 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4 的飛機上,我重看了一部很喜歡的電影《 A Beautiful Mind(美麗境界)》。這是根據天才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得主John Nash一生和妄想症共處的真實故事所改編的電影,我每次看都有一些新的領會。這一次,我特別對他拿下諾貝爾獎的「平衡論」感興趣!

片中提到,「平衡論」推翻馬克思的「資本主義論」,對競爭有新的詮釋。

平衡競爭的面相

「資本論」相信,若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追求自己的最高利益,則總合而言,世界會因競爭而進步,因此得到最佳全體利益。所以「馬克斯主義」可說是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John Nash的「平衡論」則主張,利益是多面化的,不能只以一個面向論輸贏,因此當有一個更高的群體利益時,則個人必須犧牲個人利益,才可能達到最高利益。這也許就像中國人所說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吧?!

「平衡論」後來被廣泛運用在談判學、反托拉斯法案等方面,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另一個平衡競爭的面相。

我不是數學家也不是經濟學家,我對這部分感興趣,是因為雲端計算和資安產業,都和這兩個理論有著很有趣的類似!

先從雲端計算的「大數據分析( Big data analysis )」來談,以前傳統電腦時代,受限於電腦計算能力的限制,都是以先後排序 ( sequential ) 為主的,計算時要在每個程式點上做出判斷 ( yes / no ) ,然後再往下走。基本上,這就像是適者生存的程序法則。

到了雲端大數據分析時代,由於計算力可低價且迅速地大幅擴展,因此可做到真正的平行計算 ( Parallel computing ) ,所以可將大量資料同時處理,找出其共同的特性和彼此的關聯性 ( Pattern or model ) 。

因此,我們得以看到big picture (完整的輪廓),並根據這個big picture去做出更好的決定。這便是為什麼近年來,大數據分析變成管理學的顯學!而這比較像John Nash「平衡論」中所主張的,先看到一個群體共同利益 ( big picture,或可稱之為大我),再以其關聯性找到各點的最佳化。

而在資安領域中,我也覺得John Nash的「競合理論」 ( Cooperative Competition Theory ) 很適合描述我們的行業。在資安產業中,我們的競爭對手不該是別家資安公司,而是破壞世界安全的駭客,就好像醫生之間雖然會有生意上的競爭,但基本上,共同的敵人是病毒、疾病,而不是別的醫生。

這也是為什麼在2008年,在一次媒體採訪關於防毒業者的偵測率時,我會衝口而出:防毒業者根本在打爛仗! ( Anti Virus industry sucks! )

弄清楚為何而戰

因為當時防毒業界天天比拚著增加病毒碼,誰在測試時多掃到幾隻病毒就沾沾自喜。但實情是,新式針對性攻擊,駭客的攻擊手法千變萬化,根本不是傅統病毒碼比較法可對付;即使掃毒偵測第一名,客戶依然會遇到中毒、資料被盜等風險。病毒碼比較法雖然贏了對手卻輸給駭客,這種競爭有何意義? 繼續閱讀

< 執行長的雲端隨筆 > 拒絕做me too

Eva我喜歡畫圖,畫圖時老師常提醒,不要畫那蘋果,先把蘋果周圍畫出來,蘋果自然會出現!(在畫圖上這叫Negative space 技巧)

我喜歡擊劍,教練常教訓,劍不要追著對手的劍打,要找劍不在的地方打才會得分!

在公司的產品會議上,若有產品經理提出,某某競爭對手做了某某功能,所以我們也要做,那我一定會控制不住大發脾氣,甚至當場撕掉計畫書!就像我那藝術家老師拿大筆在我的蘋果上打個大叉,或曾是奧運選手的擊劍教練一擊將我的劍打飛掉一樣!

並不是說,對手做了我們就不能做,重點是,你若死盯著別人做出來的東西,你就永遠找不到,看不見那尚未被實現的,隱藏的需求!

創新,來自於見人所未見,為客戶創造更多、更優於現有的價值!

做得和對手一樣好,頂多只是你可以和對手競爭搶市場,頂多只是對你的公司好,客戶原來可以去買對手的產品就好,你並沒有為客戶增添什麼價值!但是,找到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提出解決的方案,整體的產業提升,才是真正有益於顧客!

所以,趨勢科技堅持不做me too,不是因為怕競爭,不是因為傲慢自大,不是因為頑固偏執,而是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鍛練出看到「沒有東西的地方」的專注目光!

對於從事資安工作的我們,提早瞭解資訊架構的變化,洞悉客戶系統的安全弱點,預測駭客的下一步攻擊手段,是我們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我們能提供給客戶創新價值的原因!

創新,不能教,不能管,不能強求而來。但就像畫圖和擊劍,對基本功要嚴格要求和不斷鍛鍊,絕不可稍有怠惰!一旦允許員工去做me too,創新的精準度和毅力就會漸漸淪陷。

偏執固執不講理地去保護創新的精神,恐怕是我做為領導人最大的任務!

(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

< 執行長雲端隨筆 > 信念.傳統.創新

Eva
■趨勢科技執行長 陳怡樺

最近微軟選了新CEO,雖然Nadella是內升的,已在微軟工作了22年,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來自目前在微軟內仍只占小部分盈收的雲端部門。

在他曾說過的話中,我很喜歡的一段是,「在這個行業裏,我們不尊敬傳統,只尊敬創新!」

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我喜歡他這句話,是因為以一個內升的新掌舵者而言,這股霸氣和堅持是絕對必要的,尤其在資訊行業正以一秒億兆速度改變的雲端時代裡,微軟,曾幾何時已悄悄成為傳統的代表!

傳統與創新,不一定是對立的,也不一定不能並存,但墨守成規、安於現狀,絕對是創新的大敵人!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找到平衡,是每個現有公司的課題,就連以創新為命的蘋果,也必須面對是否要繼續尊敬「賈伯斯傳統」(Big screen or not ? 【註】)的課題!

微軟新領導 放手一搏

創新,是個無法用管理、用程序去規範出來的東西,能成功與否也不能用公式計算出來,有很多未知、不可測的過程,所以創新絕不只是有個好點子而已,它需要非常的堅持,百折不撓的毅力,敢破壞一切的勇氣,而這些,唯有在主事者有一個非常強烈的信念時,才可能有這樣的傻勁與放手一搏的拚勁!

所有創新的公司,在初始時都是創始者有這樣強烈的信念和傻勁才可能成功的。

但當許多人堅持相同的信念,共同奮鬥,必會因此形成某種做事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公司傳統。

不幸的是,傳統和信念很容易混淆,於是,當初激發創新的強烈信念,一不小心就成了禁錮創新的傳統!

傳統和信念 ( vision ) 是不同的!信念是一種想要達成的境界,傳統則常是行事的方式。

公司要有一個很強的信念,是大家可以共同信服而願意長期努力的;為達成這信念,可以「不擇手段」!舉微軟的例子來說,我覺得微軟整個公司和業界就是混亂了所謂的信念和傳統了。

微軟的信念應該是在於「information on your fingertips (資訊觸手可及)」,為達成這信念於是有了「PC on every desktop (人人用電腦,也就是電腦普及化)」的階段性目標,因此可授權給所有硬體使用的 DOS/Windows 作業系統因之產生,平價的PC果然使「PC on every desktop」成真。

我認為,那是微軟最偉大的創新,開創了人類世界 「information on your fingertips」 的第一步!

錯失雲端契機 吊車尾 

不幸的是,視窗作業系統的成功,讓其凌駕而上成了微軟的「信念」,「Windows on every device (每台終端設備搭載視窗作業系統)」 成了微軟的傳統,於是創新偏離軌道,忽視了要掌握行動資訊的Fingertips,Win/Tel 已不是最好的架構,一再錯失「雲」和「端」兩方的大創新,讓Google、Android,Apple、Amazon 紛紛超前!

也因此,新上任的執行長要在他發給全員工的第一封信中,強調這句話:「在這行業中,我們不尊敬傳統,只尊敬創新!」 但創新,需要強烈的信念,但願微軟重拾「information on your fingertips」的熱情吧!

中國人說,「莫忘初心」,趨勢科技去年也慶祝25周年了,資安世界變化多端,多年來我常被問,PC變成手機了,沒電腦病毒了,怎麼辨?不要錢的防毒軟體來了,怎麼辨?英特爾買了賣咖啡(McAfee在業界的別稱),怎麼辨?某競爭對手又來高薪挖角,怎麼辨?

當個CEO,每天都有無數的「怎麼辨」四面八方而來,有時真會覺得筋疲力盡,疲於應付!

所幸,有這麼一個「怎麼辨?」,卻總是會讓我挺直腰板,重拾熱情,那就是「最近客戶的資安面對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怎麼辨?」

緊扣客戶需求 不落伍

因為這個「怎麼辦」,正擊向我們的信念:「a world safe for exchanging digital information (安心自在交換數位資訊的美好世界)」的核心,我們熱愛資訊科技,「information on everyone’s fingertips」是如此美好、讓世界更寬廣、讓人類更平等、更互相瞭解的美麗願景,每一個來自客戶的「怎麼辦」,讓我們洞悉客戶的安全弱點,並預測駭客下一步攻擊手段,激發我們永不涸竭的創新動力!
找回初心,用創新去創造傳奇,別讓傳統禁錮了創新的熱情

(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 

< 執行長的雲端隨筆 >資安管理 小地方做起…

Eva【作者:趨勢科技執行長 陳怡樺】

因為工作需求,我必須像空中飛人般,頻繁穿梭在世界各地,如果要計算人生中待得最久的地方,說不定「機艙」還可以成為排行榜冠軍!由於鮮少有機會在清晨悠閒地讀報,或傍晚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網路訊息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我相當倚重的消息來源。

談到我最常在網路上蒐集的資訊,老實說既不是社經重大新聞,也不是資安相關議題,而是「天氣預報」!

每次出差前,我總會先查詢即將前往國家的天氣狀況,再決定要攜帶哪些衣服與配備。譬如去年5月初前往日本總部出差之際,也照例先在美國家中上網搜尋氣象預報,得知東京一周都是溫暖宜人的天氣,便決定輕鬆一下,不攜帶厚重大衣出門。

沒有想到的是,抵達成田機場時,迎接我的竟然是僅11度左右的低溫,凍僵的我立刻買了一件大衣禦寒。

其實,經常到日本出差的我,很清楚日本在那時節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但相較於自身經驗,我很自然地更信賴氣象預報,相信大多數閱聽眾也都跟我一樣,對傳播媒體與氣象單位提供的資訊,往往都是不假思索或直覺式地全盤接收。不過想一想,如果有不肖份子在網路上惡意散布不實或是遭竄改後的情報,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恐怕不是買件大衣就可以解決的了。

駭客入侵 可能動搖國本

回顧2013年4月,美聯社twitter帳號遭受駭客入侵,謊報「白宮爆炸,美國總統歐巴馬受傷」的消息,這個「假新聞」一出,旋即引發美國市場為之恐慌與動盪,甚至在數分鐘之內,造成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大跌超過150點。

同年4月,韓國各大電視台及金融機構所有電腦系統,同時遭受到駭客入侵,只差一步即可能引發全世界的網路大戰,韓國國防部將此次攻擊視為國家級的網路戰爭行為,啟動國家危機管控機制,並同步提高了「情報作戰防禦態勢」(INFOCON)等級。

由此可見,錯誤訊息的不當散布,其後果絕對不僅是衍生伺服器故障等單純問題,而是可能讓世界各地因此陷入一片混亂!

回過頭來看駭客入侵,它意謂個人資訊或機密情報,遭到有心人士惡意竊取;通常在事發以後,人們憂心忡忡的,無非就是個資外洩的問題,或企業網站及系統被迫關閉等後遺症,殊不知更教人惶惶不安的致命點,其實便是「訊息操縱」

例如,某企業的網站和社交媒體的管理員資訊,一旦被駭客接管掌控,便可以使用企業網站的名義發出電子郵件,並利用郵件傳遞包藏禍心的偽冒訊息,由於是從正式的企業網站及帳號寄出,看在一般消費者眼裡,很容易就對此封電子郵件的真實性深信不疑,當然也就有極高可能被此訊息誤導,做出一些損害己身或他人的舉措;到了最後,企業經營者與股東、消費大眾皆落得「滿盤皆輸」,唯獨得逞的駭客,躲在陰暗角落中竊喜。

訊息操縱 個資保障全無

這些風險,不單只會發生在企業,同樣也會出現在商務人士甚至一般大眾身上。

例如,各位的社群媒體及電子信箱帳號,一旦遭駭客入侵,很有可能會假裝成您的家人或朋友、公司同事、客戶等,向您傳遞假資訊。

影響所及,不僅僅是您的個資外洩如此簡單,甚至可能破壞您與家人、朋友、甚至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係。

駭客入侵企業網站或社交媒體的手法日新月異,要想防範資安風險,我認為首先要從最基本的小地方做起!

例如,許多人覺得麻煩,多年來始終不曾更改密碼,或在各種網路服務使用同樣密碼,無異為駭客大開方便之門。

所以除了使用有保障的資安軟體捍衛網路安全外,基本動作就是定期更換網路帳號的密碼,而在使用不同網路服務時,亦切忌重複使用相同的密碼,才不會輕易淪為駭客的目標或跳板。

(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

執行長的雲端隨筆/通往行動世界的旅程

趨勢科技公司執行長/陳怡樺

 

 Eva column -mobile

坐在台北飛往巴塞隆納參加MWC 2014(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4)大會的飛機上,座無虛席的機艙內,幾乎人人手上都有些手機樣板或新平板樣品,甚至是行李箱裡的全尺寸模型,電話中不是和公司討論最後一段的DEMO稿,就是新產品交期。感覺就像回到20年前,當我飛往PC EXPO或是COMDEX大展時被所有PC製造廠包圍的景況!

行動浪潮 聲勢浩大

在巴黎轉機時,更多人從全世界蜂擁至巴塞隆納,這些人來自日本、韓國、以色列、愛沙尼亞,印度,但最多的是,來自中國!世界各地的企業家正爭先恐後地飛向這個行動世界,向世人展示他們最新的發明、最新的工具,以及最新的應用程式。

我已經感覺到,這波行動浪潮,聲勢和影響力遠遠大過PC時代!

終於到了Mobile World Congress大會會場,八個大型展區充斥了無以計數的攤位及會議中心,我利用行動電話應用程式完成了註冊,進入第三展區後,放眼望去都是電信廠商、行動載具和骨幹設備廠,每個人談的都是頻寬、速度、網路通訊協定這一類的話題,我彷彿回到1995年的Interop大展,那是網際網路剛快速崛起,蓬勃發展的年代。

資安防禦 必須應變

令我玩味再三的是,PC Expo或是 Comdex與Interop這二種不同類型的大展,曾經各據山頭,有著截然不同的參展廠商,如今這二類型廠商卻出現在同一個Mobile World Congress大會中。

接著到了第四展區,令人瞠目結舌的竟看到了VISA、MasterCasd這些信用卡公司,以及各種類型的銀行參展廠商,這可是我在之前那些IT大秀中未曾見過的。

我開始了解到,行動,是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它結合了電腦運算(不論是電腦還是行動裝置)、通訊(電信廠商以及骨幹設備),還有交易(信用卡及銀行)。這彷彿是由多首饒舌歌匯集而成的交響樂,一種我尚未完全領會卻已經愛上的新樂章!

在這樣的行動生態中,資訊安全的防禦同樣也需要改變,不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

mobile

先從使用者輪廓來看,這波行動浪潮正以更快更廣的力道席捲全球,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年齡分布從5歲小娃到80歲銀髮,行動裝置成為許多使用者第一個、甚至是唯一的一個連網裝置。因此,資安解決方案需要變得非常簡單,非常容易使用,畢竟隨機搭載個代理人恐怕是個不太可能也不盡理想的方法。

三大面向 值得關注

再從商業模式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有幾個面向非常值得關注:

首先看到的一點就是,行動代表了位置識別!行動裝置不同於PC,因為你到哪都會隨身帶著它,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是否曾痛恨你的Windows系統,只因為在你遊走各地時它沒法自動調整時間?我就是!WiFi已是Windows電腦的基本配備,沒道理它不能判別時區,我想微軟在桌上型電腦轉變為筆記型電腦,再到現在行動裝置的過程中,大概忘記做出改變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