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爆漏洞,雙重認證機制出包

2017 年 11 月,全球叫車共乘大廠 Uber 陷入了一場資料外洩風暴, 該公司被揭發有 5,700 萬名司機和乘客的資訊外流到網路上。一月底又出現了另一個資安問題,研究人員 Karan Saini 發現 Uber 有一個 系統漏洞 可讓駭客跳過 Uber 應用程式的雙重認證 (2FA) 機制。

該公司早在 2015 年就開始實驗雙重認證,希望能取代電子郵件和密碼的簡單認證方式。然而,這項功能卻因為 Uber 應用程式的登入方式而使得駭客有可能跳過這項安全機制。根據 Saini 提供的詳細資料指出,使用者只要有電子郵件和密碼就能登入其帳號。接著,使用者可以在同一個瀏覽器階段切換到 Uber 的「help」(協助) 子網域,然後再用相同的登入憑證就能登入。

Uber 公司已在本文截稿前修正了該問題,並且說明這有可能是其內部資安團隊為了測試評估各種雙重認證技術的效果而導致的問題。同時,該公司也表示並非所有裝置都預設使用雙重認證,只有在適當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也就是當發現有可疑活動的時候。

雙重認證的重要性

隨著資料外洩與資訊竊盜案件日益頻傳,不論企業機構或一般消費者都應開始考慮淘汰傳統的單一認證機制,改用雙重認證。對企業機構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在其系統內加入雙重認證,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要確實啟用這項機制 (如果不是預設使用的話)。

此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雙重認證系統也並非完美。更何況,網路犯罪集團還可透過網路釣魚或惡意程式的方式來克服這項機制。不過,多一分防護總是比少一分好,所以雙重認證畢竟還是比單一認證來的安全。而且雙重認證不一定會比較複雜,因為大多數的雙重認證都只是需要多一封手機簡訊或多一個應用程式 (後者較為安全) 來進行雙重認證而已。

所有企業機構,尤其是需要經手或儲存大量客戶資料的企業,都應優先在系統當中加入額外的安全機制。雙重認證是一道容易架設的安全機制,而且不論對企業或使用者來說都不需太複雜的步驟。

請參考這篇「如何設定雙重認證 (2FA)」來保護您的網路帳號。

 

原文出處:Bug Allows Attackers to Bypass Uber’s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System

Uber:資料外洩處理的負面教材

Uber 真是一家在各方面備受爭議的公司,從已公開浮上檯面的權力較勁勞資爭議法規挑戰以及看似惡質的文化,Uber 的地位似乎顯得岌岌可危。

近日,該公司又爆發一件醜聞:Uber 曾於 2016 年遭駭客入侵,使得 5,700 萬名客戶和司機資料遭到外洩 (姓名、電子郵件、電話)。相關報導: Uber:駭客竊走全球5700萬乘客.駕駛個資

此外,另有 60 萬名司機的執照也在該事件中外流。

令人悲哀的是,這類事件總是不斷發生。因為,沒有任何防禦是完美的,駭客總有辦法、而且早晚會想出辦法,就連最安全的系統也無法免於淪陷。資安措施必須接受這項事實,而且當遇到像這樣的事件要迅速因應才能降低衝擊,以便從資料外洩當中盡速復原。

從Uber未經同追蹤乘客位置遭罰2萬美金,談行動應用程式的隱私問題

延伸閱讀:

地下市場最搶手的個資:Netflix和Uber使用者帳號
從Uber未經同追蹤乘客位置遭罰2萬美金,談行動應用程式的隱私問題
叫車app也有山寨版?! 冒充叫車應用程式的 FakeToken 木馬再現身

Uber 採取了最糟的做法:試圖掩蓋

但這次的案例,Uber 卻採取了最糟的做法。他們選擇不公開資料外洩的事實,而且還支付歹徒 10 萬美元的封口費。不但如此,他們還刻意讓這筆款項看起來像是臭蟲懸賞計畫的獎金,讓場面更加難看。

付款給歹徒絕對是不明智的作法,而試圖掩蓋一起影響數千萬人的事件更是讓人無法容忍。

沒人能夠證明歹徒在收到款項之後會確實將資料刪除,這不是數位世界的運作法則。Uber 在聲明中表示他們「相信這些資料從未被拿來使用」,但事實上這說法毫無根據可言,這樣的話根本不值得採信。沒有人可以追蹤這些失竊的資訊最後被賣到哪裡或用到哪裡。難道 Uber 能監控所有的地下論壇、非法交易、或者聊天室?或者檢查每一個網站看看有沒有任何受害的使用者遭到冒名詐騙?

此外,想藉由付款給歹徒來掩蓋資料外洩的事實,只會鼓勵歹徒和其他駭客未來從事更多犯罪活動。數位勒索是我們預料 2018 年將大幅成長的網路犯罪領域,而我們也正與執法機關合作密切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網路犯罪根本就是一種行業,因此當歹徒得手的金額越多,未來就越有本錢開發更多工具來攻擊更多目標。

遭到外洩的使用者的資料,很可能被拿到地下市場販賣

今年至今已發生多起大型資料外洩事件:YahooVerizonEdmodoEquifax 等等,每次都有數百、甚至數千萬名使用者因資料外洩而遭殃。 繼續閱讀

《資安新聞周報》10億Yahoo用戶外洩資料售價30萬美元 / 駭客6秒破解Visa 民眾該如何自保? /一趟 Uber車資2.8萬美元

本周資安新聞週報重點摘要,本文分享上週資安新聞及事件。你將會看到新聞的簡短摘要及原文連結來閱讀更詳細的見解。

全球個資外洩風險增 國內資安險卻無人問      現代保險網

網路搜尋引擎業者Yahoo在上周四(15)表示旗下用戶的帳號曾被駭客入侵,影響用戶超過10億人,資安險(Cyber Insurance)再度成為關注焦點,美國保險業界甚至預計明年的資安險保費會上升5~10%,不過,國內保險業者,對台灣市場卻不抱任何期待。<回到新聞條列重點>

10億Yahoo用戶外洩資料售價30萬美元,已有垃圾郵件商、間諜活動組織購買 IT Home

網路帳號頻頻遭駭 教你8大自保之道      台灣蘋果日報網

金毒獎年度熱搜關鍵字「勒索病毒」奪冠 資安趨勢部落格

比特幣 飆破800美元 中時電子報

趨勢科技新版企業防毒整合機器學習,新版中文版OfficeScan XG明年1月上市  iThome

新世代駭客經濟學:善用口碑行銷、用勒索建立商譽!        自由時報電子報

新年假期旅遊的 10 個資安備忘清單  資安趨勢部落格


數位生活也該除舊佈新了:別再囤積過多帳號和APP了!  資安趨勢部落格 繼續閱讀

地下市場最搶手的個資:Netflix和Uber使用者帳號

根據報導,線上影音平台 Netflix(網飛)和透過手機 APP,提供載客車輛租賃的Ube r(優步)帳號是目前

深層網路(Deep Web)和地下市場最熱門的個人身份資料(PII),甚至比被竊信用卡帳號還搶手。這不難看出:只要1美元,有興趣的人就可以取得被竊信用卡帳號。而這兩種黑市最新商品,被竊 Netflix帳號值5美元,被駭Uber帳號可以賣到4美元。

隱私 個資外洩 FB

Netflix和Uber帳號在地下市場竟比信用卡帳號受歡迎

Netflix和Uber帳號變得比信用卡帳號更加受歡迎,甚至可能更有利可圖或許是供需法則所造成。在一方面,地下市場過剩的被竊信用卡帳號,加上銀行和金融機構落實安全措施以防止信用卡詐騙而使得需求下降。而另一方面,Netflix和 Uber 等服務的使用者數量在不斷增加,Netflix公司擁有7,500萬名會員,而 Uber在2014年12月時,光在舊金山就有約7萬名活躍用戶,而在深層網路(Deep Web)和各地下市場中也比較少人針對它們。因此,對這些需求的增加也推動了其價格上漲。

網路犯罪確實是一門生意。就跟任何一家公司一樣,網路犯罪活動會著眼在目前有哪些需求。雖然跟正當企業不同,他們不會想辦法提供自己所獨有的東西。相反地,他們利用那些正當產品/服務的創造者賺錢,透過提供更加便宜(駭來的)商品。

在2015年,我們了解到每個地下市場都有自己獨特的商品(參考全球網路犯罪地圖)。趨勢科技也將對網路犯罪市場的發現總結在「網路犯罪和深層網路(Deep Web)」中。了解更多網路犯罪,請參考深層網路(Deep Web)資訊站

 

 

@原文出處:Netflix and Uber Users: Cybercriminals’ Latest Favored Hacking Targets?

當應用程式成為你的主宰,當心隱私不保

每一次下載應用程式前先主動搜尋資料再按下「接受」。忽略像檢查權限或應用程式所需資料等事情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

從Uber未經同追蹤乘客位置遭罰2萬美金,談行動應用程式的隱私問題

經過14個月對2014年資料外流(包括超過5萬名現任和前任司機的姓名和駕照號碼)事件的調查,Uber(優步)最近要在紐約繳出2萬美元的罰款。這款應用程式背後市值數十億美元的新創公司也因為被發現該應用程式可以在未經同意下追蹤乘客位置而飽受批評

我們致力於保護消費者隱私及紐約州任何產品的客戶,包括公司在此地員工。我強烈建議所有的科技公司定期檢討和改進自己的政策和程序來更好地保護自己客戶和員工的私人資料,」紐約州檢察長Scheiderman指出。「這協議保護Uber(優步)乘客的個人資料不被公司高層或員工濫用,包括乘客在Uber(優步)車輛內的即時定位

除了因為沒有披露2014年9月的資料外洩事件給相關團體及檢察長辦公室而遭受罰款外,這協議還強制要求改善及加強有爭議的資料隱私和安全措施。根據協議,Uber(優步)強制要「加密乘客定位資訊,任何員工要存取特別敏感乘客個人資料前要採用多因子認證,還有其他先進的資料安全做法。

大約在2014年11月開始被探究的同時,Uber(優步)發言人Natalia Montalvo在備忘錄中指出,「我們的業務仰賴數百萬使用Uber(優步)乘客和司機的信任。我們乘客的乘車紀錄是重要的資料,我們知道必須認真且尊重地對待,保護它免於未經授權的存取。」這段話是因為其「非法」存在的「天眼系統」爭議,這是一個會收集和顯示消費者個人資料的追蹤系統。

你下載,他們收集:行動應用程式的隱私問題

Uber(優步)從2010年出現開始就一路突飛猛進到現在,該應用程式已經涵蓋了60個國家,超過300個城市,有800萬人下載和使用。該公司估計每天有一百萬次乘客透過該應用程式叫車。特別的是,在早些時候,有報導指出舊金山最大的計程車公司 – Yellow Cab Co-Op因為來自高科技產業對手如Uber(優步)和Lyft強大的挑戰而面臨申請破產邊緣。隨著應用程式涵蓋範圍增加及快速的成長,類似資料隱私等問題也開始成為重大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