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惡意程式所用的 SSL/TLS 憑證

近年來,惡意程式越來越常使用加密來隱藏其網路流量。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一般正常的網路流量也越來越常採用加密連線。Google 在其透明度報告 (Transparency Report) 中指出,目前經由 Google Chrome 瀏覽器所產生的網路流量,絕大部分都經由 HTTPS 加密連線。本文詳細分析惡意程式所使用的 SSL/TLS 憑證。

過去六年以來,我們看到一般惡意程式與目標式攻擊惡意程式大量運用了加密連線。這不僅是為了躲避偵測,更是為了融入一般正常的加密流量。除了惡意程式之外,一些駭客工具平台,如:Cobalt Strike、Metasploit 及 Core Impact 也都使用加密流量。許多案例甚至採用了 SSL/TLS 所使用的 X.509 憑證。

趨勢科技在一篇技術摘要「惡意程式幕後操縱 (C&C) 通訊採用 SSL/TLS 憑證的現況」(The State of SSL/TLS Certificate Usage in Malware C&C Communications) 當中詳細分析了各種惡意程式家族所用的憑證。我們指出了這些憑證的一些特性以及我們觀察到的現象,還有如何迅速偵測這些憑證的技巧。要想盡可能及早攔截惡意程式,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憑證層次偵測惡意程式的 C&C 通訊流量,尤其是在無法透過代理器 (Proxy) 來進行解密的情況下。

繼續閱讀

FREAK 漏洞導致加密強度降低

根據資安研究人員及新聞媒體指出,一個新發現的漏洞很可能從 90 年代就已延續至今。這個俗稱為 FREAK (Factoring RSA Export Keys) 的漏洞會導致安全連線降低加密強度,因而讓網路犯罪集團更容易解開加密的資訊。

SSL

從1990 年代存在至今的漏洞

此漏洞始於 1990 年代。當時,美國政府規定,凡是要出口的軟體「其使用的加密金鑰長度皆不得超過 512 位元」。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樣的加密強度在 90 年代或許足夠,但今日,一個 512 位元的 RSA 金鑰大約只要 7 小時就能破解,而且雲端上提供了龐大的運算效能,花個 100 美元就能買到。

儘管這項禁令在 90 年代後期即已解除,但有些 TLS 和 SSL 通訊協定軟體仍然支援這類所謂「出口等級」的加密模式。

FREAK 問題曝光

FREAK 漏洞是由法國巴黎 INRIA 機構的研究員 Karthikeyan Bhargavan 以及 miTLS (TLS 參考實作) 團隊所發現。他們發現 OpenSSL (1.0.1k 以前的版本) 與 Apple TLS/SSL 的用戶端都可能遭到中間人 (MITM) 攻擊。一旦含有漏洞的用戶端與伺服器之間的 HTTPS 連線遭到駭客從中攔截,駭客就能強迫連線採用老舊的出口等級加密方式。

如此一來,從中「竊聽」的駭客,就能更輕鬆地解開攔截到的資訊。

Apple 的 SecureTransport 軟體元件廣泛運用在 iOS 和 OS X 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 iPhone、iPad 和 Mac 上隨附的 Safari 瀏覽器。至於 Android 的 OpenSSL 軟體元件也廣泛運用在瀏覽器及其他應用程式當中。就趨勢科技了解,只有含有 CVE-2015-0204 漏洞的 OpenSSL 版本才會遭到這項攻擊。 繼續閱讀

Android惡意軟體利用SSL來躲避偵測 

Android 病毒安全套接層協議(SSL)和它的後繼者傳輸層安全協議(TLS)都是設計來提供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有著安全加密的連線。為了進一步地進行身份驗證和加密,伺服器必須提供憑證。通過這過程,伺服器可以直接有效地證明其身份。

使用 SSL 連線,雙方可以確保通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對某些服務來說非常有用,像是網路銀行、電子郵件、社群網路,它們需要建立安全通道來交換客戶端和伺服器間的資訊。

不幸的是,這項技術也成為了兩面刃。Android 惡意軟體現在會利用 SSL 來隱藏自身行為並且逃避偵測。

使用 SSL 伺服器

SSL伺服器已經成為Android惡意軟體的目標。惡意軟體可以使用下列三種之一的伺服器。

1.不知名自行管理伺服器 要使用不知名的自行管理SSL伺服器,惡意軟體作者需要建立自己的TrustManager(可以決定接受憑證)和 SSLSocket讓其惡意應用程式信任該伺服器憑證。建立自己的TrustManager和SSLSocker是必要的,因為惡意軟體伺服器憑證通常並沒有預設包含在Android作業系統中。這樣做通常需要更多的精力:當伺服器或網域變更時(通常是為了應對防毒偵測),SSL連線在驗證過程中可能會失敗。惡意軟體作者必須更新憑證和客戶端應用程式以重新建立連線。此外,使用自行簽發的憑證和固定的伺服器會被資安公司輕易而快速地偵測。所以只有少數惡意軟體利用這種方式也就並不令人驚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