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資料 Big Data和穿戴式技術讓人對儲存實作產生焦慮

 

 

巨量資料分析和雲端儲存的快速成長,也帶來了網路犯罪分子和國家組織前所未有的網路監控狀況,更重新喚起了IT專業人士和消費者曾經想過的問題:哪裡是資料被真正儲存的地方?雖然舊時代的儲存媒體,像是磁帶和硬碟都被打散了,很多情況下都被虛擬儲存設備所取代,但是企業和個人都很難跳脫資料隱私和安全性的問題,而這兩者都和資料在哪裡、如何、由何人處理緊密關連。

 

要說的話,遠端代管運算的興起的確讓確保敏感資料被妥善處理變得更加困難。同時,體積越來越小也越來越隨身的運算設備的成長,包括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和穿戴式追蹤設備,都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於收集不斷成長個人資料的需求。雖然一般人似乎傾向於信任網路公司會好好地處理這些資料,像是睡眠狀況或所在位置,但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資料被保存在哪裡。

 

網路服務供應商和IT部門面對著資料量激增的挑戰,他們必須提升容量,並且提供他們資料儲存的透明度。除了提供可供運作的商業智慧,巨量資料計畫還應該要尊重消費者的隱私,並考慮可能的威脅。大量的資料往往只集中在少數的雲端伺服器上,安全專家也有責任去幫助企業保護這些計畫,最終可以在客戶需求和加強安全間找到平衡點。

 

巨量資料和信任問題

 

巨量資料讓敏感、可識別個人身份的資訊變成可流通的商品。Cecilia Kang在華盛頓郵報所報導的關於Google即將到來的服務條款更新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有一個新規定讓這網路服務巨頭可以利用其儲存的可觀使用者資料來產生「分享代言」。這些廣告會根據他們之前查看或喜歡的產品、位置或線上內容來連結使用者的姓名和照片 – 來自他們的Google+帳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