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分享如此的氾濫,想要了解攻擊者從某特定目標可以獲得多少資訊,和哪些資訊可以被用來攻擊是幾乎不可能的。
我們的產業從目標攻擊裡所學到的大部分事情幾乎都透過最艱苦的方式:通過對成功攻擊的分析。至今的成果也只是讓我們了解到自身對於目前所處的「戰場」有多麼陌生,以及這陌生是如何讓產業無法理解在面對這種攻擊時需要做什麼。但為什麼會這樣呢?攻擊者真的佔得上風嗎?很不幸的,答案是肯定的。
攻擊者不公平的優勢
簡單地說,攻擊者有著更高一層的掌控能力以及更充沛的資源。他們可以決定威脅的本質 – 如何以及什麼時候去進行攻擊。他們可以使用網路上所找得到的許多種工具,包括正當的網路服務。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獲得所想要攻擊對象的情報 –他們可以對目標做研究並找尋資料,讓入侵滲透變得更加簡單而幾乎無法偵測。
當攻擊者可以利用這種靈活性時,他們的攻擊對象,在另一方面卻面臨著許多限制,自己都已經快管不好自己了。隨著消費化和行動運算的興起,對公司來說,想要確認自己的網路範圍都已經是件難事了,更別說還要去保護它。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利用可用的策略,對網路所能做的控管以及對員工的教育訓練了。
對掌控的錯誤感覺
身為需要負起防護責任的人,最危險的就是假設我們了解攻擊者要如何去進行攻擊。真相是,我們並不真的了解攻擊是如何發生的。特別是像現在,資訊分享是如此的氾濫,想要了解攻擊者從某特定目標可以獲得多少資訊,和哪些資訊可以被用來攻擊是幾乎不可能的。
所以當我聽到以偏概全的說目標攻擊總是透過電子郵件時,總是讓我覺得惱怒。這會誤導使用者,也幫了資安防衛者倒忙。電子郵件可能在某些攻擊裡被用來作為接觸受害者的載體,但攻擊並不總是需要從那開始。就像我之前所說的,攻擊者決定了攻擊的本質,他們所採取的策略通常是根據他們對目標的偵察結果而定。是根據對目標的熟悉程度來讓攻擊生效,因為他們掌握著目標的行為和弱點,不管是數位或實體。攻擊者可能會實際到達目標家裡,這會產生跟數位攻擊相同甚至更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