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專欄》比特幣會消失嗎?

作者:Raimund Genes(趨勢科技技術長)

當你在安全公司工作,有時會讓人覺得你必須知道一切和技術相關的事情。所以,有時我會功嗎?」

不幸的是,我是個工程師,不是經濟學家。我沒辦法說像美國的美聯儲、德國的德國央行或英國的英國央行等大型中央銀行會如何做出回應。也許他們會試著對其進行規範。也許他們會試著加以禁止。誰知道呢?應該去問經濟學家或銀行家;他們可能會更清楚。

我所知道的是,越來越多廠商接受電子貨幣付款。比方說在美國,線上的科技商家如DellNewegg都已經開始接受比特幣。你不僅可以用比特幣購買電子玩意,你也可以用它們來度假 – 線上旅行社如Expedia.com和航空公司如airBaltic也都接受比特幣。

然而,他們不是唯一接受比特幣的人。網路犯罪分子也接受。如果你中了勒索軟體 Ransomware,你可以用比特幣Bitcoin支付贖金。網路犯罪分子也使用它來彼此購買商品和服務,近日好萊塢 A 咖女星裸照外流事件 的駭客就是要求以女星裸照換比特幣Bitcoin

為什麼這些不法份子使用比特幣Bitcoin?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認為這既安全且匿名。當然,它的許多大支持者也說相同的話。然而,這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沒錯,你的比特幣地址不會直接提到關於你的事情,但所有的交易都是區塊鏈的一部分 – 這代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它。

任何有能力處理巨量資料和可以從各種來源收集資料的組織都可以(如果他們想)除去比特幣交易的匿名性。這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安全。我們甚至還沒提到惡意軟體是如何地試圖從使用者錢包偷走比特幣。

所以,比特幣會是電子貨幣的未來嗎?我所知道的是,網路犯罪分子喜歡它就跟喜歡真實世界的貨幣一樣,它也有自己的地位和風險。從某些方面看,新的數位貨幣跟舊貨幣沒有兩樣。

想了解更多我對比特幣和其他電子貨幣的想法,請看下面的影片 –

  

@原文出處:Will Bitcoin Succeed?

《CTO 觀點》資料蒐集是一把雙面刃

作者:Raimund Genes(趨勢科技技術長)

今日的科技真是日新月異,才一、二十年前,我們還在使用像磚塊般大小的行動電話,而網際網路的速度也只不過今日的百分之幾。現在,我們口袋裡就帶著一台強大的電腦,連手錶都是電腦,而且只需一點時間,就能將整套圖書下載到電腦上。

然而這些好處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中之一就是這些方便服務背後的廠商將如何透過這些服務蒐集關於客戶的資料:客戶使用服務的方式、時機、地點、對象及動機。事實上,廠商從不透露他們這些行為,通常是靠著某個用心的使用者才得揭發,因此經常轟動一時,甚至演變成醜聞。

資料蒐集是否真的那麼讓人不安?每家公司都會這麼做。例如,Amazon 會記住您的購買、瀏覽和搜尋記錄,然後在您登入時提供一些建議,節省您的時間和力氣。甚至咖啡店也會記住客人的點餐習慣,並且親切地詢問客人是否要和「平常」一樣。如果他們所蒐集的資訊有助於改善服務,而非用於其他祕密或不法用途,那麼,資料蒐集真的對我們不利嗎?

坦白說,我並不覺得,只要在適當的條件下即可。請參考我探討這項敏感議題的影片。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我的 RSS 頻道

 

◎原文來源:資料蒐集是一把雙面刃 (Data Gathering Is a Two-Way Street)

 

 

《 IoT 物聯網安全趨勢 》物聯網時代,智慧型設備如何面對安全威脅?

作者:Raimund Genes(趨勢科技 CTO 技術長)

每當我聽到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時,我的心情都會有些矛盾。毫無疑問地,這在技術上是新的「大勢所趨」,但同時我也擔憂它是否安全。讓我解釋一下。

IOE

 當一家公司製造一個智慧型設備,他們不僅需要製造該設備的硬體,他們還需要為其編寫軟體。這不是個簡單的任務,特別是對於那些複雜的項目來說。舉個例子 – 現代化的汽車。想想看它擁有的所有功能:遠端協助,行車路線輔助系統,甚至是出車禍時的緊急服務通知。它甚至可以整合關於我如何駕駛的各種統計數據,並且和其他駕駛者做比較。

這一切都需要有相當大量的軟體進行編寫。一輛現代化的汽車有超過1億行的程式碼。這比辦公室軟體如Microsoft Office(4500萬行)還多出一倍;或是一架波音787夢幻客機(1400萬行)的7倍以上。更多程式碼不僅代表更多的功能,也代表了有更多機會出現各種安全缺陷和漏洞。

軟體漏洞是我們已經(不幸地)學會如何應對的事情。世界各地的軟體廠商會定期發送更新給他們的客戶;智慧型設備應該也沒有不同。我在過去十年裡所擁有的每台車都有收到定期的更新,包括轉向系統的改變。鑑於在德國高速公路上,時速140英里(或每小時225公里)是正常的行駛速度,所以在這情況下不要出現死亡藍色螢幕是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我們已經知道有弱點的設備會受到網路犯罪份子攻擊。例如,路由器對於攻擊相當脆弱,也很容易被入侵。我們需要智慧型設備廠商認知到自己的產品也是,有可能會成為目標。安全廠商如趨勢科技會盡我們所能來保護使用者,但更好的方式是智慧型設備盡可能地將安全擺在第一位。設備廠商不僅必須要試著遵循安全實作來開發自己的產品;他們還必須要測試這些設備,才可以在面對新威脅時保持安全。

更多關於我對物聯網的想法可以從下列影片內找到:

想知道更多關於安全風險和如何保護智慧型設備的資訊,請訪問我們物聯網資訊站,裡面包含了我們討論這個新興領域的資料。

 

@原文出處:Securing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同場加映》趨勢科技資訊安全研究副總裁 Rik Ferguson的看法  

雖然針對「智慧型」或「聯網」裝置的攻擊仍不普遍,但我們相信網路犯罪者已經準備探索這全新聯網裝置 (且大多沒有防護) 的世界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犯罪契機。一旦殺手級的應用出現,駭客將完成武裝,隨時準 備大舉入侵,就如同當年 Android 平台崛起時的情形。我們已在真實世界見到針對監視攝影機所連接的數位錄放影機 (DVR) 的攻擊。駭客嘗試利用它們來開採必特幣,而且該事件並非隨機感染任何裝置,因為該事件中的惡意程式是專為 ARM 處理器所撰寫,不過這些低功耗裝置實在無法勝任數位貨幣開採作業的吃重工作。

此外我們也見到多起專門入侵家用路由器的攻擊,因為這些裝置非常適合用來針對智慧型裝置發動中間人攻擊 (MiTM),駭客可以直接將威脅插入資料通訊當中而不須感染個別裝置。

最近亦出現一些針對智慧型家庭照明系統、電動車管理系統,以及智慧型電視的概念驗證攻擊 (PoC)。不幸的是,這些大多利用設計上的不良,或是製造商不安全的作法,而非底層作業系統或介面在程式方面的漏洞。

令人喪氣的是,只要產品急於上市,安全依然經常是新興物聯網(IoE ,Internet of Everything)廠商最後的考量。我們都應該謹記比爾•蓋茲(Bill Gates) 在 12 年前發給微軟和所有子公司的那封題為「Trustworthy Computing」(值得信賴的運算) 的電子郵件所言:

「未來,我們必須開發技術和政策來協助企業更妥善管理日漸擴大的個人電腦、伺服器與其他智慧型裝置網路,確保其關鍵營業系統安全無虞。系統將必須能夠自我管理而且必須具備韌性。我們現在應為促成這項未來的軟體預作準備。」

這段話對現在來說真是再真切不過。

 

你該做些什麼來保護你的隱私秘密?

很少有人是一本完全打開的書。非常合理也自然的都會保留一些事情,像是財務和醫療記錄不讓人知道。還有一些可能是瑣碎或無聊的事情(比方說對音樂的品味很糟),到更加嚴重的事情(像是一個人過去的創傷)。

pivacy2

現在有這麼多分享的方法,讓事情保持私密變得日益困難。網站和各種服務往往會要求填寫個人資料並追踪使用者的上網習慣,以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除了特定群組間的分享方式外,上網分享幾乎已經成為與公眾分享的代名詞。不論一個帳號的隱私級別為何,貼在網路上的任何東西遲早都會向大眾公開。

這樣子的活動讓一些使用者重新考慮他們願意分享的資訊數量。在2014年,我們將會看到使用者花更多精力來學習可以保護自己資料和控制線上分享程度的工具。今年的重點是確保秘密是秘密。

不只是一般人有秘密要保護。企業也是。這可能包括他們的未來計劃和戰略,到他們目前的程序,以及他們員工和客戶的個人記錄。一旦公開或洩漏給他們的競爭對手,損失將會達到好幾百萬美金,在最糟的情況下,會讓他們完全離開這業界。

保護資料在今年應該要成為每個企業的頭件大事,想一想,我們每個月都會看到重大的資料外洩事件。2013年中有好幾起重要的資料外洩事件,而我們會在今年繼續看到這類的事件。

作為我們2014年預測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技術長 – Raimund Genes幫忙下創造了這段影片,談談在今日的數位情勢下,使用者和組織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並保護他們秘密的秘密:

所以,你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你的秘密?我們這裡的建議可以幫助使用者:

  1. 避免在社群媒體上過度分享。
  2. 不要在你不信任的網站上使用網路銀行或購物。
  3. 追踪你的資料,無論它是在雲端或在你其中一個設備裡。

總之,做個網路好公民將有助於避免你的秘密在網路上被網路犯罪分子或其他不良份子找到。

繼續閱讀

《 CTO 看趨勢》漏洞揭露 – 開放還是保密?

作者:Raimund Genes(技術長)

在五月底,兩個Google安全工程師宣布來自Google總部關於零時差漏洞和揭露的新政策。他們強烈建議,已經出現在外的零時差漏洞資訊,廠商應該要在被通知後不超過七天內公布出來。理想狀況下,公告或修補程式都應該由廠商提供,但他們也表示,如果廠商沒有動作,研究人員應該要自己公布詳細的資訊。

這是個非常積極的作法。以微軟為例,對於重要修補程式並沒有設定公布期限:這需要在品質和時效性間尋求一個平衡點。要平衡這兩者並不容易。一方面,仍在活躍中的可攻擊漏洞會讓惡意軟體作者知道廠商的漏洞。另一方面,快速推出的修補程式可能會對應用程式和整體系統有負面影響,讓其更加脆弱。

幾乎每個安全廠商都曾經因為不小心而出現誤報。我們有許多的安全措施,像是白名單比對,但總是會有莫非定律。讓我們的產業因此影響了使用者的電腦。作業系統廠商在進行修補時要更加小心。他們需要有適當的品質保證,因為修補程式將會影響到數百萬台的電腦。

在我看來,七天後揭露的作法是合理而可行的,但期待在這時間內推出修補程式就不合理了。讓我們來看看Google本身會怎麼做。目前,有一個Google Android木馬程式正在擴散,它可以在「設備管理程式」中隱藏自己,讓安全軟體無法看到或試圖去清除它。這有可能是因為Android內的一個安全漏洞造成。Google可以在七天內解決這個問題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