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理看資安趨勢》個資法來了,怎麼辦?

BOB作者:洪偉淦  趨勢科技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

新版個資法對於企業蒐集、處理、利用、停止利用以及刪除個人資料之歷程,不僅都有嚴格規範,而且制定嚴厲罰則,對企業肯定是巨大挑戰。

眾所矚目的新版個人資料保護法,總算在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就條文來看,新版個資法對於企業蒐集、處理、利用、停止利用以及刪除個人資料之歷程,不僅都有嚴格規範,而且制定嚴厲罰則,對企業肯定是巨大挑戰。

按理說,企業一路「觀望」了兩年多,早該基於個資防護做好充分準備;但實則不然,特別是中小企業,迄今仍有許多人還抱持觀望態度,他們寧可「賭」自己不會這麼倒楣,凡事等到第一個違法判例成立再說。

持平而論,這些毫無動靜的企業,未必不遵循法規,說穿了就是因為「無所適從」。以往國人保護個資觀念堪稱薄弱,對於個資的蒐集與使用,總認為理所當然、無傷大雅,如今面對千頭萬緒的法條,還真不知該如何下手;再者,幾乎所有資訊安全廠商,都說自家產品可以防護個資,而且個個要價不菲,企業無力消化繁複的產品資訊,更難以負擔高昂的購置成本,所以索性按兵不動。

這群企業的苦衷,固然情有可原,但世事難測,面對最高可達兩億元的賠償金額,更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絕不宜兩手空空賭運氣。企業必須先有一個觀念,要100%杜絕個資外洩,那是不可能的,但最起碼需要盡到良善保管的責任,所以當務之急,即是趕緊從法律條文中找出關鍵點,再配合資訊技術加以落實,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最值得企業謹記在心的法律關鍵點為何?無非就是設備安全、資料安全稽核、使用資料的軌跡記錄,為了迎合這些關鍵需求,企業必須做到三件事。第一,建立內容過濾機制,針對所有從PC或伺服器等設備向外傳送的資料,逐一加以監控,辨識其內容是否挾帶個資;不可諱言,傳送個資的行為,有些是出自商業行為,未必個個都是蓄意外洩,但倘若個資數量達到一定筆數,或即將觸及企業的規範底線,就需要加以警示、甚至攔阻,一來可以提醒無心人,二來更可遏阻有心人。 繼續閱讀

資料竊取背後的商業模式

作者:Kyle Wilhoit(威脅研究員)

這一篇文章裡,介紹了網路犯罪份子如何使用你被盜的資訊,以及為什麼這些犯罪份子想要你的資訊等等。那篇文章跟這篇都屬於同一個系列,主要是想介紹不斷擴大的網路犯罪經濟體,以及提供些事實和建議好幫助保護你的資料,防止資料竊取。

在這分成兩部的情報簡介文章的第一部分裡,我會闡述現存在地下網路犯罪世界的「信任模型」,以及針對出售商品的中介商/角色的一些分析。

 

資料竊取商業模式

這些詐騙份子能夠賺快錢並不是什麼秘密。但是人們不知道或是沒有討論到的是,他們如何進入市場去賣掉自己手上的商品。

這些詐騙份子首先需要將自己的商品放到市場上。他們通常會去Pastebin、地下論壇和其他一些可以兜售商品的網站。此外,他們也會用現在流行的作法,到合法論壇和網站上張貼「廣告」。這一步可以被視為「找尋客戶」。下一步則是在市場上建立定價模式。

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 VS. 滲透定價 (Penetration Pricing)

在過去五年內,出現了一些事件描繪出地下論壇裡價格歧視的現象。當供應商因為許多原因而用不同價格來出售相同商品或服務時,就會存在價格歧視。實際上有四級的價格歧視,每種都有不同的作法。

然而,在過去兩年中出現了轉變,從價格歧視轉向了滲透定價模式。滲透定價是賣方用多種不同方式來吸引新買家的策略。

在滲透定價模式裡,詐騙份子進入市場並以低價出售商品以獲得更多的市佔率,再慢慢增加價格,直到符合跟其他賣家一樣的市場價值。許多賣家利用這種做法在市場上更加容易去賣出手上的贓物。利用這一點,可以讓銷量增加,存貨周轉率也較高。

這種滲透定價也可能會回升,因為會有許多新賣家進入這地下市場銷售商品。這些新賣家不遵守最高價格規則或是會針對特殊買方屬性。

這些詐騙份子也在這些市場上越加活躍,因為要隱藏自身的惡意活動已經變得更加容易。可以看看洋蔥路由(onion routing),這只是眾多隱藏自己蹤跡方法中的一種。

角色介紹

當我們看著這些詐騙(十個被分析的不同網站)裡的部份角色,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角色間的一些共同之處。雖然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要分析這些角色,但是簡單的介紹有助於描繪出在這社群裡提供商品的賣家。了解這些資訊可以幫助你避免成為這些人所用伎倆下的獵物。

當分析這其中的網站時,似乎很多網站都銷售來自烏克蘭、荷蘭和俄羅斯的商品。而且明顯地,這些惡意份子喜歡像是Liberty Reserve、Ukash或西聯匯款等付款方式。在某些案例裡,也會允許或要求使用WebMoney。通常都會要求使用這些類型的付款方式,因為可以用幾乎匿名的方式來登錄帳戶,這些服務只需要簡訊和電子郵件確認來進行交易。某些服務,像是Ukash,會將現金轉成一個獨特的19位數字代碼。你只需找到櫃檯(線上或親自),就可以用這代碼換錢。這個獨特代碼可以用來確保付費安全。

幾乎所有的網域的註冊者都是用Gmail或Yahoo!作為註冊用的電子郵件。同樣地,許多貼文內容都偏好使用即時通來聯繫,首選是用Yahoo!和ICQ。

繼續閱讀

自帶應用程式(BYOD):管理風險才能真正得到好處

作者:Erica Benton

在這些日子裡,當我們談論到消費化趨勢時,注重的往往是設備方面,就是自帶設備(BYOD)裡的「設備」。但企業員工已經在工作場合裡使用消費性產品很長一段時間了 – 只要想想過去超過五年間,來自Yahoo、Google或其他公司大受歡迎的即時通或電子郵件產品。感謝雲端運算和強大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普及,自帶應用程式(Bring Your Own Apps,BYOA)的趨勢真正往前邁出一大步,IT也要更加的了解和加以管理。

現在熱門的消費性線上應用程式有著巨大的服務需求,包括線上儲存和檔案共享(Dropbox)、部落格(WordPress和Blogger)、電話(Skype)、社群媒體和參與(Twitter、Facebook、HootSuite)和協同合作(Huddle和Yammer)。但問題跟自帶設備一樣,這些未經批准的工具基本上都是偷偷地進入企業專案,只是臨時性的解決方案。它們的確是可以節省許多時間,讓使用者可以在家工作,直觀而能夠提高生產力的工具,但同時也會對組織帶來額外的風險。

這些風險主要來自於一個事實,就是這些應用程式大多數並不是設計給企業環境所用,沒有提供相關的安全政策和控制。他們主要提供給一般消費者,這可能會帶來資料隱私問題,如果將企業敏感資料放在第三方伺服器上。

雖然許多網路公司會嚴格審查和控制自己資料中心的安全性,但是如何挑選這些供應商也該是IT主管一開始就必須參與的。而且還有些其他的風險可能產生,如果雲端供應商倒閉或是被買走,或有員工帶著他們的私人網路帳號離職,那麼這些企業資料會發生什麼事?

繼續閱讀

數以百萬的iOS 越獄,你怎麼知道執行長沒有一支被駭過的iPhone?

一個針對蘋果iOS的例子,FinFisher International的FinSpy Mobile,可以監視使用者位置、聯絡人清單、電話、網路歷史記錄、簡訊,甚至在特定位置打開iPhone麥克風來進行竊聽。

你怎麼知道執行長沒有一支被駭過的iPhone?你怎麼知道有多少「沉默的聽眾」參加最新一次的董事會議?在過去幾年裡,不僅僅是美國能源部(設計和製造核子武器的部門),還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華爾街日報也都被駭客攻擊。你憑什麼認為你們的高階主管不會受到相同的待遇?

 作者:Cesare Garlati

Apple iOS被越獄的紀錄大概就跟它本身的歷史一樣長,但是IT主管們依然低估了這個問題.以及它對企業資料和網路所帶來的安全風險。

 

最新的iOS 6.1越獄程式在二月四日被釋出。根據將最新破解程式公布在evasi0n.com的作者 – Cyril(又稱pod2g)所提供的網站統計數字,僅僅在前四十八小時就有高達五百萬次下載。在這頭兩天,這些網站出現四千萬次的點閱率。其中有超過一半不重複訪客(約兩百五十萬)來自美國。

這個和我在數月前,在舊金山JailbreakCon 2012(全世界越獄界的代表大會。沒錯,的確有這大會)上遇到Jay Freeman(又稱Saurik)時所得到的數字相符合。Jay Freeman是Cydia的創始者,這是個完全合法而獨立的應用程式商店,以滿足那些解放他們Apple設備的使用者。Jay向我說明,根據他的網站統計資料,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約5%到10%的Apple iOS是越獄過的。

這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因為這代表這些設備很脆弱。Apple如此有名的安全措施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就被破解 – iOS 6.1是在一月廿八日正式發表:只花了Cyril和他的朋友們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就打了Apple一巴掌。即使越獄社群並不是為了金錢目的而這樣做,但我們可以確信壞傢伙們(有組織的犯罪集團和商業間諜軟體廠商)都準備好要加以利用了 – 事實上,可能已經這樣做了。

從根本來說,越獄是當你太過限制使用者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典型例子。他們會加以反抗。我們在許多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上都看到類似的模式,從電視遊樂器到電視機上盒都有。蘋果的問題在於它想要完全控制這生態系統的每個環節,從印表機到使用者可以下載的應用程式。這些使用者喜歡他們的Apple設備,但他們卻被當成小孩子對待。有了Android,使用者被當成大人對待:他們被允許下載任何應用程式,從任何自己信任的來源下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安全功能和權限模型固然並不完美,使用者被要求透過彈跳視窗來授權應用程式去存取使用者的行事曆、電話簿等。而Apple會事前審閱所有的應用程式,所以沒有這樣的彈跳視窗。但我們將在後面了解到,這會因為越獄過的設備而出現不好的後果。

順帶一提,不要將越獄和解鎖搞混了,解鎖是因為行動設備有綁約特定電信商,為了讓它可以使用其他電信商的網路而作。在另一方面,越獄則是去破壞或繞過iOS設備的安全措施。它可以跟下載一樣地簡單,今天的越獄數量也在不斷地成長,因為有專門的越獄社群會在最新iOS版本出來時,盡快地合作加以破解。

所以使用者因為被當成小朋友對待,被告知可以安裝和下載什麼應用程式,而採取極端手段來反抗,但這有什麼壞處呢?在法律上,因為數位化千禧年著作權法案的關係,越獄智慧型手機是完全合法的(Android上的越獄被稱為Root),但在平板電腦上是違法的。蘋果顯然強烈地反對使用者(還有開發商)透過這方式來掙脫其控制,也警告這會帶來縮短電池壽命、資料不穩和其他不好的後果。而在其中百分百正確的是,越獄的確會帶來不可接受的安全風險

繼續閱讀

詐騙份子會想用我的資料做些什麼?

作者:Kyle Wilhoit(威脅研究員)

順帶一提,我想起當我跟鄰居提起我在資訊安全界工作時,他的下個問題就是:「這些詐騙份子為什麼想要我的資料?」越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也就越加明顯地,使用者資料是非常有價值的。

DLP

當你知道,只要花五美元就可以在地下論壇或網站購買你所有的個人資料,會感到很驚訝嗎?有些人可能還會驚訝地發現,被販賣的資訊還遠遠不止於你的姓名和地址。

在地下論壇被提到的「Fullz」所包含的不只是信用卡號碼、姓名和出生日期。「Fullz」通常透過幾種方式傳遞。首先,可能是文字檔或CSV檔案,一個包含所有資料,用逗號分隔的檔案。所有被蒐集來的個人細節都會包含在該檔案中,方便閱覽。此外,「Fullz」也可能透過可攜式資料庫格式來傳遞,像是MDF檔案,方便輸入本地端資料庫。你還可以找到註冊帳號時的個人問題,還有駕照資訊、社會安全號碼以及其他資料。

這些詐騙份子很邪惡,卻不代表沒有生意頭腦。如下圖,一個賣方提供折扣給大量購買的訂單。

 

 

這些詐騙份子還提供轉錄(Dumps)資料出售,這是來自你信用卡磁條的原始數據。除了轉錄(Dumps)資料,他們也賣塑片(Plastics),用來寫入轉錄(Dumps)資料的空白卡。

最後,為了讓詐騙活動更加容易,攻擊者也販賣銀行帳戶登錄資訊和高階電子產品。被賣的銀行帳戶可以直接用來存取錢,不再需要買轉錄(Dumps)資料和塑片(Plastics)了,只需要使用你的銀行登錄資訊,並且把錢轉走。

高階電子產品也可以用合理的價格在黑市上販賣。這些詐騙份子利用偷來的信用卡資料來以零售價購買設備,並且在網路上折扣價出售以換取現金。

 

 

詐騙份子可以用我的資料做些什麼?

雖然很多人可能會說,「如果犯罪份子拿了兩萬份Fullz,不會正好用到我那份。」這並不是真的。雖然偷你資料的網路犯罪份子可能不會用到所有的兩萬份轉錄(Dumps)資料,他們可能會用低價去拋售部分未使用到的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