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合成的泰勒絲要送粉絲鑄鐵鍋?!6 個值得注意的 AI 詐騙案例

去年,ChatGPT 捉弄了一名 IT 人員,讓該名人員以為 ChatGPT 是一位正在尋找助理工程師的人。AI 說:「不,我不是機器人,我是因為視力受損,所以才看不清楚影像。這就是為何我需要 2captcha 服務。」這名 IT 人員最後同意幫 AI 完成了 Captcha 驗證。OpenAI 表示這段互動證明了 AI 可能遭到濫用。

重點預覽

繼續閱讀

與其悼時來不及說,不如現在好好收-別讓數位遺產變成棘手事

據估計,目前大約有 3 千萬個 Facebook 帳號屬於已故用戶所有。此外,一項由牛津大學所做的研究也指出,到了 2100 年,這數字可能高達 49 億,最低也有 14 億

現代人的生活與網際網路緊密交織,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在網路上留下大量的數位足跡,簡單一句話就是,與我們相關的資訊四處遍布。問題來了,當我們過世或無法行動時,這些資訊該何去何從?

重點預覽

🔻當數位資產變成數位遺產

🔻數位遺產規劃七重點

🔻未整理的數位遺產可能的七種風險?

🔻Gmail 等四個數位遺產設定:確保長眠前可以安心說再見

🔻平時就要保護您的身分和個人資訊

為何整理數位資產要及時?



一名女性被男友殺害,她的 Facebook 上有著她與男友的合照,但她的家屬無法登入刪除這些照片。如果你是家屬你會選擇同意刪除帳號還是保有對去世親人的相關回憶?這是在《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一書中分享讓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之一。書中也提到一名女兒在父親驟逝後,必須接手其網路書店未完成的訂單。由於她不是經營者本人,因此無法關閉網路書店。


我們在數位生活當中會到處留下痕跡,一旦我們過世或生病而不再活躍於網路,這些就變成了所謂的數位遺產,包括我們在網路上所做的任何事情,例如: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帳號、照片、文件、網路購物帳號,以及政府和醫療相關的帳號。本質上,這些就是我們在數位生活當中所做的一切事情。

即使我們已經不在人間,我們的數位遺產還是依然存在,所以,您很重要必須思考的就是,這些遺產該交由誰接管,以及該如何處理。有些人會在遺囑當中註明該如何處理他們的數位遺產,或者透過特殊的工具來決定當他們離開之後讓誰存取。

數位遺產規劃七重點


當您在做數位遺產的規畫時,您有一些可以考量的重點:

繼續閱讀

捐款188 做公益?IG 限動假捐款真詐騙,多家社福團體報案!

近日,有詐騙集團假冒多家社福團體名義,在 Instagram(IG)的限時動態上發起抽獎、占卜、送樂高等活動,誘騙民眾先支付中獎代購費188元,並聲稱該筆費用會捐給社福機構,因為小額讓民眾失去戒心,再藉機套取個資或進行不法用途,由於匯款帳戶確實是社福團體公開捐款帳戶,不少人上當,目前累計收到超過500筆捐款。包括伊甸基金會、婦援會、瑞智社會福利基金、1919食物銀行等多家單位都已通報警方,也呼籲民眾別誤信非官方消息。


不法組織利用這種方式取得被害人的信任,然後在匯款到真實機構後進一步進行詐騙。更有人按照指示借了75萬元的信貸,匯給詐騙集團35萬元後才發現不對勁。相關單位已經報警處理此事。刑事局預防科警務正廖伊俐指出,「要求民眾加入假冒客服的LINE ID帳號,進一步要求你提供更多的個資或是帳戶資料,那這就是詐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