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松島國際都市,日本橫濱,新加坡,荷蘭….看看全球城市如何變得更有智慧

西班牙 Jun:全球第一個利用 Twitter 來辦公的小鎮,當地居民不論是報案、和醫師約診,甚至和政府官員聯繫,全都透過 Twitter。

荷蘭:
奈美根 (Nijmegen):這個該國最古老的城市採用由市民安裝在公共區域的低價感應器所構成的網路來即時監控空氣品質、噪音等資料。

 鹿特丹 (Rotterdam):該國第二大城利用水廣場與降雨雷達系統來解決該市淹水的問題。

 阿米爾 (Almere):荷蘭阿米爾市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實驗性村落 ReGen (亦為「再生」) 希望打造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空間,當地居民靠著當地生產的蔬菜水果與家禽家畜還有太陽能發電來生活,完全不仰賴外界資源。

中國大陸:當地智慧城市廣泛採用行動應用程式來提供市政服務,從公共運輸、電力、到停車空間等等。

印度齋浦爾 (Jaipur):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利用智慧科技來優先解決交通運輸與觀光需求,目前已建構許多聯網資訊站來提供購物中心及停車空間資訊。

南韓松島國際都市 (Songdo IBD):這是第一個以國際商業城為目標並以科技打造的智慧城市。

日本橫濱:這個海港城市特別偏愛家庭能源管理系統 (HEMS),此外也利用太陽能板與電動車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新加坡:該國矢志成為一個智慧國家,並致力提升交通便捷與老年生活便利等等。

 

 

打造一個智慧城市需要些什麼?

全球超過半數 (54%) 的人口目前都居住在都會地區,但並非所有城市都稱得上「智慧」城市。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 ISO) 與國際電工協會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簡稱 IEC) 將智慧城市定義為「由眾多系統所構成的系統」,並藉由關鍵基礎建設的整合來提升公共服務,包括:能源、交通運輸系統、感應器網路等最新技術。智慧城市的設計,必須為市民帶來便利。絕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都利用網路化基礎建設來改善市民生活、提升都會開發、促進整體的永續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