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詐騙新聞重點,涵蓋詐騙手法、影響、以及防範對策:
1. 詐騙手法持續進化
詐騙集團不斷更新手法,利用新科技和生活應用程式來行騙。
- 技術型詐騙: 滲入行事曆應用程式、利用 AI深偽技術冒充主管,以及製造高仿演唱會票券。
- 冒名型詐騙: 假冒中華郵政通知包裹卡關,或偽裝成地政人員索取個資。
- 相關新聞:
- 詐騙升級滲入「行事曆」 年輕人中招率超長者 世界新聞網
- AI深偽助長高階主管、徵才流程與KYC詐騙 電子工程專輯
- 高仿演唱會票-跨境詐騙集團涉製造及出售僅空格及標點符號稍不同 Now新聞
- 假冒中華郵政!詐騙新招「包裹沒付關稅卡關」點連結即上當 Yahoo奇摩新聞
2. 財務損失金額攀升
無論是個人或集體,詐騙造成的財物損失金額越來越高,受害者損失千萬甚至上億元。
- 個人損失: 許多個案顯示,受害者可能因單一詐騙事件損失上千萬甚至上億元。
- 集體犯罪: 詐騙集團勾結其他產業(如3C業者),或利用公益名義大規模吸金,造成集體巨額損失。
- 相關新聞:
3. 政府與金融業加強防範
為應對猖獗的詐騙,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正採取更嚴格的措施。
- 銀行新制: 多家銀行實施帳戶管控新制,針對久未往來或低於特定金額的帳戶,最重可能直接註銷。
- 公務機關變革: 公路局為杜絕假罰單釣魚信件,宣布全面停止以電子郵件通知違規。
- 相關新聞:
4. 民眾防詐意識仍待提升
雖然詐騙猖獗,但仍有許多民眾因「怕丟臉」而不敢報案,或因缺乏警覺而落入陷阱。
- 受害者心態: 退休校長被騙千萬卻因愛面子不敢報案,顯示許多高齡受害者有心理障礙。
- 日常警覺: 專家提醒,接到「響一聲就掛」的電話切勿回撥,因可能是詐團測試號碼。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