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億筆個資暗網免費公開!從NPD事件看降低風險5步驟

就在惡名昭彰的 USDoD 駭客集團宣稱他們從美國大型背景調查服務機構 National Public Data (NPD) 竊取了大量個人資訊之後的四個月,該集團據稱已將大部分的資料都放在暗網市集上供人免費取用。這是史上最大一樁資料外洩案,總共洩露了大約 27 億筆資料 (原本說 29 億)。儘管受影響的人數還有待觀察,但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很可能都有數千萬人。
如果這些資訊落到惡意的第三方手中,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的身分盜用詐騙、隱私受到侵害、財物損失、被他人假冒、被跟蹤或脅迫等情況。除了必須在平時就小心運用及管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個人資料。萬一您的資訊也遭到了外洩,本文建議採取五個步驟來避免風險。

繼續閱讀

Google 通知「您的密碼已遭外洩!」三步驟分辨是否為正牌官方通知!

有些 Google 使用者反映收到了有關其資料遭到外洩而必須變更密碼的通知。這引起了不少擔心和疑惑,很多人都在問:這通知到底是不是真的?

圖片來源:Pexels

隨著資料外洩事件日益頻傳,有些 Google 使用者反映收到了有關其資料遭到外洩而必須變更密碼的通知。這引起了不少擔心和疑惑,很多人都在問:這通知到底是不是真的?這類 Google 通知確實是真的,但也有一些是假的,所以很重要的是要能分辨其中的差異。

繼續閱讀

親友私訊幫寵物投票?當心 LINE 帳號秒被盜

【詐騙警訊】親友私訊:幫我參加寵物大公投?網路投票活動詐騙!注意LINE帳號安全


LINE 輔助認證詐騙帳密,又出現新手法!請留意:最近,詐騙集團以寵物投票活動為幌子,製作了多個釣魚網頁,如寵物大公投、萌寵攝影大賽等。他們會冒充受害者的朋友身份發送訊息,要求幫忙投票。由於投票網頁相當逼真,很多人不疑有他的幫「朋友」投票,不過不論投給哪一隻寵物,都會彈出「使用LINE進行授權投票」的頁面,要求填寫電話號碼、密碼和認證碼等相關帳號資訊。若不慎點入連結並輸入資料、填寫認證碼後,LINE帳號很可能就會直接被登出並遭盜帳號。呼籲大家收到FB、 IG 或 LINE 好友傳來類似「寵物網路公投、寵物投票大賽」或「小朋友跳舞比賽」等活動連結,請大家提高警覺,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連結。

收到這些惡意連結,除了不知情的朋友轉傳分享之外,那就是親友的帳號已經遭到盜用。刑事警察局提醒,最近有民眾收到好友私訊要求參加各種投票活動,但點擊連結後會導致LINE帳號被盜用,引發其他詐騙案件。請大家收到不明連結時不要隨意點擊,更不要提供個人資訊。一旦填了資料,你的其他親友可能就會開始收到冒用你名義的詐騙訊息,甚至要求借錢救急。😮

繼續閱讀

與其悼時來不及說,不如現在好好收-別讓數位遺產變成棘手事

據估計,目前大約有 3 千萬個 Facebook 帳號屬於已故用戶所有。此外,一項由牛津大學所做的研究也指出,到了 2100 年,這數字可能高達 49 億,最低也有 14 億

現代人的生活與網際網路緊密交織,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在網路上留下大量的數位足跡,簡單一句話就是,與我們相關的資訊四處遍布。問題來了,當我們過世或無法行動時,這些資訊該何去何從?

重點預覽

🔻當數位資產變成數位遺產

🔻數位遺產規劃七重點

🔻未整理的數位遺產可能的七種風險?

🔻Gmail 等四個數位遺產設定:確保長眠前可以安心說再見

🔻平時就要保護您的身分和個人資訊

為何整理數位資產要及時?



一名女性被男友殺害,她的 Facebook 上有著她與男友的合照,但她的家屬無法登入刪除這些照片。如果你是家屬你會選擇同意刪除帳號還是保有對去世親人的相關回憶?這是在《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一書中分享讓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之一。書中也提到一名女兒在父親驟逝後,必須接手其網路書店未完成的訂單。由於她不是經營者本人,因此無法關閉網路書店。


我們在數位生活當中會到處留下痕跡,一旦我們過世或生病而不再活躍於網路,這些就變成了所謂的數位遺產,包括我們在網路上所做的任何事情,例如: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帳號、照片、文件、網路購物帳號,以及政府和醫療相關的帳號。本質上,這些就是我們在數位生活當中所做的一切事情。

即使我們已經不在人間,我們的數位遺產還是依然存在,所以,您很重要必須思考的就是,這些遺產該交由誰接管,以及該如何處理。有些人會在遺囑當中註明該如何處理他們的數位遺產,或者透過特殊的工具來決定當他們離開之後讓誰存取。

數位遺產規劃七重點


當您在做數位遺產的規畫時,您有一些可以考量的重點:

繼續閱讀

App 要求追蹤,該允許嗎?如何在個人化體驗與個資外洩風險間取得平衡?

使用手機時看到追蹤活動的要求,你會點選「允許」或「要求 App 不要追蹤」?

使用手機時看到追蹤活動的要求,你會點選「允許」或「要求 App 不要追蹤」?

應用程式要求追蹤的四種原因


應用程式通常在以下情況下會要求追蹤:

  1.  廣告和行銷目的: 許多免費應用程式透過廣告賺取收入。這些廣告商通常希望追蹤使用者的行為,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廣告體驗。
  2. 用戶分析和改進: 有些應用程式會蒐集使用者行為數據,以進行用戶分析和改進應用程式功能,從而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3. 個性化服務: 某些應用程式可能希望追蹤使用者的活動,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或建議,例如社交媒體平台、音樂流媒體服務等。
  4. 合規要求: 在某些情況下,法規可能要求應用程式蒐集特定的數據,例如金融應用程式需要符合防欺詐法規。

在這些情況下,應用程式通常會向使用者發出通知,詢問是否同意追蹤,這樣使用者就可以選擇是否分享他們的數據。使用者應該仔細閱讀這些通知,了解應用程式追蹤的具體目的。

是否應該允許應用程式追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