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雲與傳統IT架構的最大不同,在於深具快速擴充的彈性,導致移動性特別大,機器的所在位置,往往隨著需求調整而變遷,而非一成不變。在此前提下,過往運用閘道概念,針對一群實體主機實施圈地保護的做法,顯然不合時宜。

時至今日,大家多已理解虛擬化與雲端運算的效益,其饒富彈性及擴充性之特質,確實有助企業降低管理成本、減少硬體購置支出;但儘管如此,仍有若干企業對雲端心存顧忌,甚至懷疑私有雲是否真的安全無虞。其實只要實施正確資安政策,企業仍可安心的使用私有雲。
然而,企業管理者在擬定雲端安全政策之際,務必清楚認知,虛擬與實體架構截然不同,倘若硬將過往資安政策套用至私有雲環境,恐因格格不入而滋生風險,所以必須釐清新舊架構之差異,才有助於產出正確的政策方針。
私有雲與傳統IT架構的最大不同,在於深具快速擴充的彈性,導致移動性特別大,機器的所在位置,往往隨著需求調整而變遷,而非一成不變。在此前提下,過往運用閘道概念,針對一群實體主機實施圈地保護的做法,顯然不合時宜,因為私有雲環境的變化性太大,根本不存在固定疆界,企業自然需要調整資安對策,在沿用閘道式防護機制之餘,另須於主機端(Host-based)部署防火牆或IPS等防禦系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虛擬化應用頻度持續攀升,虛擬機器的快速增生,將是今後無可避免的現象;這也意味著,企業想要確保每台虛擬機器,都能切實依循資安政策,難度勢必愈來愈高,倘若控制失當,恐導致不同虛擬機器出現資安落差。 繼續閱讀